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摄山秋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5 12:59:5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摄山秋夕
作者: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2)请具体分析本诗借景抒情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示例: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抗清志士的形象:在一个叶落鸟鸣的秋夜,他心事重重,听着屋外的声响,一夜不眠。天还未大亮,他就早早起床,计划又一次远行。
(2)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第一、二联,描写秋天的树林一夜落叶萧萧,鸟儿不能安眠,主人公也以为外面风雨交加。暗示着主人公一夜未眠,衬托出主人公不能平静的心情。第三联写主人公开门来到外面,看到潭水空明,松林积翠。反映出主人公心思渐明,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之情。


1.本诗前四句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摄山秋夕山林的不宁静?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有人说披衣念远征 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前两句正面描写秋林叶落、鸟儿频频受惊扰突出秋林无静树;(2分)后两句通过诗人自己夜晚心理的感受将树叶不断凋落的声响怀疑为夜里刮风下雨,以致未觉山月升起,侧面烘托一整夜山林的不宁静,自己一夜难眠。(3分)
2.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摄山秋天山林的不宁静,暗示作者内心不宁静。(2分)五六句写作者打开柴门,看到满眼积翠、一汪清澈的潭水。但这让人内心平和的积翠、潭水终未能压住诗人心中的波澜,故天亮披衣,准备远行。(2分)这说明诗人虽然削发隐居但内心并没宁静,抗清之志并未泯灭。披衣念远征揭示了全诗躁动不安的原因,画龙点睛。(2分)


翻译赏析

《摄山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释
①“叶落”句:谓即使树叶落地,也会使鸟儿受惊。写树林静极,落叶之声亦很明显会惊动宿鸟。暗喻生活在满族人统治下,人们坐立不安,一夕数惊的精神状态。别有深意。
②“一夜”句:谓松涛阵阵,疑是风雨到来。不知句:谓不知月亮已升在山头。
③“松门”句:谓打开松木门,满目都是苍翠之色。“潭水”句:谓潭水显得格外空阔明澈。
④天鸡:神话中天上的鸡。晋郭璞《玄中记》中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照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鸣。”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即指此。远征:远途,远方,流落在遥远的地方。

【作品鉴赏】
《摄山秋夕》描绘摄山秋夜的林木、归鸟、风雨、山月,表达了诗人异乡孤寂,深深的思乡之情

摄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市东郊,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栖霞寺,旧称十大丛林之一,今存。栖霞寺历经兴废,现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又有栖霞山佛学院,极著名。今种游历江浙时,曾在此有较长时间的居留。这首诗写今种隐居于摄山时,某秋日之夜的见闻。作者用精炼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归鸟、风雨、山月。其景自然清新、生动诱人。主要却是抒写诗人异乡孤寂,思归故里的深挚情怀。诗写得很委婉,很含蓄,轻灵飘逸,娟秀隽永。在屈大均(今种禅师)大多骨力排奡、慷慨悲壮的诗篇中,别具一格,别有风味。

作者简介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40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摄山秋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