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塞下曲》和《边上闻笳》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5 09:04:5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塞下曲五首
作者:张仲素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
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
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
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原文】边上闻笳三首
作者: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
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1)张诗一二两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反映了边塞什么样的特点?(3分)
(2) 游人一听头堪白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
(3)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2分)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1分)
(2)夸张。(1分)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2分)
(3)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每点2分)


翻译赏析

《边上闻笳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其二】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其三】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
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注释
⑴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也用作军乐。
⑵薄暮天:将近黄昏的时候。
⑶塞垣:边塞的城墙。狼烟:古代边塞上报警的烟火,用狼粪燃烧,其烟直上。
⑷头堪白:可以使人的头发变白。
⑸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作品鉴赏】
《边上闻笳三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忧思之情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曰:杜牧《边上闻笳》诗:“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经十九年!”令狐楚《塞上曲》:“阴碛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烟飞。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妇。”二诗同用苏武事而俱佳,然杜诗止于感叹,令狐便有激发忠义之意,杜不如也。至胡曾窃杜语为咏史,无论蹈袭可耻,立意先浅直矣,固不足言。

作者简介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37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塞下曲》和《边上闻笳》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