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咏风》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11 05:00:0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咏风
作者: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3)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不少于40字)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3)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二: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3、前人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请结合全诗说说此余味。(3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前面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驱散涧上烟云,卷走山上雾霭,让人感受到阵阵凉爽和快意;后面又写其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际,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给人以欢娱。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
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正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翻译赏析

《咏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凉的山风肃肃地吹过来,使我的林壑变得清爽凉快。
驱散烟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
风的去来本就是没有踪迹,但动息之间却仿似有情谊。
红日西下山水等全都沉静,风为您吹响阵阵松涛之声。


注释
⑴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景:一作“风”。
⑵加:给予。林壑(hè):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⑶驱:驱散,赶走。寻:一作“入”。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⑷卷:卷走,吹散。雾: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⑸固:本来。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
⑹动息:活动与休息。《隋书·天文志上》:“生灵因之动息,寒暑由其递代。”
⑺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
【作品鉴赏】
《咏风》“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咏风》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名家点评】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明人顾璘《批点唐音》:子安五言,独此篇语意皆到,可法。五、六近道之语,结飘逸有情。
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读至此,心眼始开,骨韵声光,居然一李颀王昌龄矣。谭云:五、六,子美咏物诸小诗俱得此法之妙。“为君”二妙字,待物如人矣。
清人屈复《唐诗成法》:此首本五言古,然气味纯乎是律,姑录于此,识者味之。“加”字有斟酌,“寻”字妙,“君”字遥应“我”字,有情。

作者简介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714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咏风》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