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秦楼月·寒仍暑》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3 09:04:1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秦楼月·寒仍暑
作者:完颜璹

寒仍暑,春来秋去无今古。无今古,梁台风月,汴堤烟雨。 水涵天影秋如许, 夕阳低处征帆举。征帆举, 一行惊雁,数声柔橹。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上片以议论发端,首先就四季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发出慨叹,先声多人,气势不凡。
B. 梁台二句以对仗的手法,交待了与友人离别的具体地点和当时烟雨蒙蒙的天气。
C. 下片中的水涵天影写秋季天光水色之明净,夕阳低处表现出依依惜别之深情。
D. 全词虽着墨不多,但意蕴丰厚,思接千载,神与物游,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结合。
②末三句按照动作发生的顺序,本应是帆举橹响雁飞,但作者却将后两者作了颠倒,除了声律的考虑之外,还有其他艺术妙用,试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①B(2分)
②以雁行紧接征帆,喻游子远去;以橹声收尾,收余音袅袅之效。雁飞苍空,与水涵天影相呼应,形成一幅空阔画面。橹声轻柔,又与夕阳低下共同传达出无限低回的眷恋情怀。(3分)

翻译赏析

《秦楼月·寒仍暑》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仍暑,春来秋去无今古。
无今古,梁台风月,汴堤烟雨。
水涵天影秋如许,夕阳低处征帆举。
征帆举,一行惊雁,数声柔橹。
注释
①秦楼月:词牌名,此词牌即“忆秦娥”的异名。“忆秦娥”始自李白所作。双调,四十六字,三仄韵,一叠词为正体。又名“子夜歌”、“玉交枝”、“花深深”、“碧云深”、“蓬莱阁”、“双荷叶”。
②梁台:梁代梁孝王所筑,台以复道连属诸营苑,在河南开封东南处,久废。
③汴堤:隋炀帝开凿汴渠两堤,汴渠沟通运河,以便其南游广陵。已经湮没很久了。
④“水涵”句:谓水映天光,秋色一片。
⑤征帆举:远行之船张帆起航。

【作品鉴赏】
《秦楼月·寒仍暑》通过从时空的永不消逝又永远在流逝,以表现人生本来很渺小很短暂,写秋色悲人,征程苦人,表达离情别苦

历来征人羁旅情苦,无非苦于时空变迁和阻隔,以致人事移迁,所欢不再、所期难践、所愿落空。完颜璹作为金国的天潢贵裔,原不会有征人羁旅的感受,可是他已生际衰世,金宣宗完颜珣南迁,其正值中年,他死后二年,金国亦覆亡。所以离乱时世,完颜璹深有体味。然而,现实的人世间的感知,在这位王公才人的心灵上却不是无力地导向低沉的哀伤,而是以他积累的丰厚的学识酵化为对人生宽广意义上的哲理思辨。上片从时空的永不消逝又永远在流逝,以表现人生本来很渺小很短暂。下片则从微观角度,写秋色悲人,征程苦人,然而征帆举处,离情别苦其实就在惊雁影里、柔橹声中消失流逝。片帆永无止境,征帆举时的苦也就是短暂一瞬间的事。完颜璹的思辨,就其本旨来说,是悟解并叩动虚无之门,意在解脱心底的苦哀。他求的是大解脱,远较凄切惨淡的心绪抒露为高,但也从另一端表明其感慨深重,正不易解脱。词的认识和审美意义还不止于作品本身,更在于汉文化薰陶力的巨大。以女真立国自1115年(金太祖完颜旻收国元年)算起,到完颜璹出世,仅只过了半个世纪而已,完颜家族已涌现如此高度通晓汉文化的人才,民族间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融汇力,是一个文化探讨的重要命题。这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此后,蒙古族统治王朝以及“后金”即满清再次重现了这样的景观。

作者简介

完颜璹

完颜璹(1172-1232)本名寿孙,字仲实,一字子瑜,号樗轩老人。金世宗孙,越王完颜永功长子。「天资雅重,薄于世味」(《中州集》卷五),累封密国公。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金者汴梁,围城中以疾卒,年六十一。《金史》卷八五附传永功。璹博...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595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秦楼月·寒仍暑》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