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春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3 05:06:5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春夕
作者: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 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
(3)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
(4)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5)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6)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分)
(7)结合全诗,简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阅读答案:
(1)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每点1分)
(2)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3)分析: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4)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6)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1分)
(7)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4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答对一点得两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二:
(1)首联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2分)
(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分)
(3)有人认为尾联中的归有归隐之意,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5)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6)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答案:
(1)(2分)①交待了时令(季节)、地点;(1分)②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1分)
(2)(4分)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对偶、视听结合、借景抒情。(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3)(4分) 自是不归归便得一句,表达了诗人想归而不能归的无奈;(2分)五湖烟景有谁争句中化用范蠡携西施归隐五湖的典故,可知归字含有归隐田园之意。(2分)
(4)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3分
(5)运用了虚实结合和映衬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相互烘托、映衬。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3分
(6)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2分

三:
⑴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⑵本诗在用典、想象及倒装方面都有精妙之处,请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诗歌起笔写景,描绘出一幅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随春去。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把东风拟人化,但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忧愁、伤感)。
⑵用典:颔联运用了庄生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尾联暗用范蠡泛舟五湖、归隐田园的典故,归还含有归隐之意。想象:作者用蝴蝶梦想象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杜鹃啼三更令人联想游子之心,渲染了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思乡之情顿出。倒装:尾联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人和我争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倒装后强调了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自嘲、自慰的心理。

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思乡之情。从家万里故园书绝自是不归等处可以看出。
2.用渲染、烘托手法,缘情写景,以景传情。第一句,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以残春之景,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三句,子规啼与三更月,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传达思乡之情。

翻译赏析

《春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不停地流走,花儿不断地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的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抢的。
注释
⑴《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本下有“旅怀”二字。
⑵楚城:指湖北、湖南一带的城市,泛指旅途经过的楚地,作者另有《湘中秋怀迂客》《夷陵夜泊》等诗。首二句感时,慨叹春光易逝。
⑶胡蝶:即蝴蝶。胡蝶梦:意即往事如梦。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⑷子规:一作“杜鹃”,其鸣声凄切。上句写思家,下句写春夕。子规(即杜鹃)夜啼切“春夕”,与“家万里”联系。
⑸动:动辄、每每之意。经:一作“多”。绝:一作“别”。
⑹华发:白发。唯:一作“移”。满镜:一作“两鬓”。
⑺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宫,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两句说:我现在还没有归去,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言外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有自嘲意。


【作品鉴赏】

《春夕》此诗用清丽的语言、工整的格律,把暮春之夜时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写得深婉感人,极富诗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春夕》全诗意象朦胧,意境深婉,格调沉郁,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上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名家点评】

《舆地纪胜》:(渠州)冲相寺距州城四十里,乃定光佛道场。此诗故老相传是唐崔涂僖宗时避乱至蜀所题。今墨迹无存。唯定光岩间有题云:“前进士崔涂由此闲眺,翌日北归。”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水流是水无情,花谢是花无情。何谓无情?明见客不得归,而尽送春不少住,是以曰无情也。何人胸中无春怨,如此却是怨得太无赖矣。三,是家,却不是家,却是梦;却又不是梦,却是床上客。四,是月,却不是月,却是鹃;却又不是鹃,却是一夜泪。自来写旅怀,更无有苦于此者矣(首四句下)!五、六,一“动”字,一“惟”字,直是路绝心穷,电无法处。七、八,却于更无法处之中,忽然易穷则变,变出如此十四字来,真令人一时读之,忽地通身跳脱也(末四句下)。
《唐诗摘钞》:“水流花谢”,过楚城而去,人却羁系于此,寸步不能动移,然则有情之人何堪对此无情之物乎!妙在突然埋怨花水,而其所以怨之之故,则又轻轻只接第二句,不细读不知其意,此旅怀之最警策者也。三四倒在后,有作法。连“蝴蝶梦”三熟字,却带好了五六参差对:以“春”对“年”、“镜”对“书”。“满镜”有意,俗本作“两鬓”,索然矣。
《唐三体诗评》:旅怀即恶,不意忽生对镜惊叹,于情事最生动也。
《唐七律选》:此亦脍炙人口之句,但终近俗调,奈何(“蝴蝶梦中”二句下)!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此诗之妙处在一起一结。
《唐体肤诠》:情生景,景生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萦纡缥缈,使读者神为之移。刘、卢衣钵,此时尚在。
《西圃诗说》: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近体秋阳》:“移”字绝奇,然诠“华发”却有至理。题虽《春夕》,而诗成于旅次,至此突起责其不归,开寤归法。口头语也,披千古理障,呼世人魇寐(“自是不归”句下)。
《一瓢诗话》:崔礼山“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与“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同一妙理。
《唐诗笺注》:此春夕留滞楚中,感而有作也。
《网师园唐诗笺》:秀语丽词,妙能传出旅情。
《唐七律隽》:此联(按指“蝴蝶梦中”一联)如在人意中,而未有人说出,非是俗调,觉熟溜耳。

作者简介

崔涂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592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春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