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水调歌头·翠釜一朝裂》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10 17:03:4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水调歌头·翠釜一朝裂
作者:陈维崧

夏五大雨浃月,南亩半成泽国,而梁溪人尚有画舫游湖者,词以寄慨。
翠釜一朝裂,铜狄尽流铅。江南五月天漏,炼石补仍穿。骤若淫龙喷沫,狂比长鲸跋浪,庐舍没长川。菱蔓绕床下,钓艇系门前。
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家家秧马闲坐,墟井断炊烟。何处玉箫金管,犹唱雨丝风片,烟水泊游船。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

一: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2)有人说词的下片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妙在何处?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江南五月大雨倾泻、水势凶猛、灾情严重的景象。
(2)都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杜诗将权贵的奢华生活与百姓冻饿而死的惨象作强烈的对比(1分),本词下片将洪灾造成百姓断炊烟的状况与富贵者还在游湖听曲的情景作鲜明的对比(1分)。两者都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实(1分),表达了作者对权贵的抨击、对百姓的深切同情(1分)。

二:
1、词的上阕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论者评收尾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10字有千钧之力,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采用了渲染或夸张手法。翠釜铜狄天漏淫龙长鲸等一系列意象排闼而至,突出了洪水凶猛,灾情严重。庐舍没长川。菱蔓绕床下,钓艇系门前则主写洪水给民生带来的巨大破坏,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忧虑。
2、在洪水滔天,民生凋敝之际,竟然还有人赏水游玩,听曲作乐,如此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将游赏者的音乐指斥成山中啼猿,是对漠视民生的荒淫之音和荒淫之人的强烈的讽刺和抨击。故曰有千钧之力。



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翠釜一朝裂》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五大雨浃月,南亩半成泽国,而梁溪人尚有画舫游湖者,词以寄慨。
翠釜一朝裂,铜狄尽流铅。江南五月天漏,炼石补仍穿。骤若淫龙喷沫,狂比长鲸跋浪,庐舍没长川。菱蔓绕床下,钓艇系门前。
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家家秧马闲坐,墟井断炊烟。何处玉箫金管,犹唱雨丝风片,烟水泊游船。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

注释
⑴浃月:整月,满月。 南亩:泛指田地。 梁溪:无锡的别称。
⑵翠釜:锅的美称。古人以天空为半圆形,故以“翠釜”指代天空。
⑶铜狄:即铜人,亦称金人。 流铅:泪如铅水般流淌。
⑷“江南”二句:古神话载,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天为之漏,大雨不止。女娲氏乃炼五色石补天。
⑸淫龙:暴虐的蛟龙。古代传说蛟龙主降水,喷口沫而为雨。
⑹跋浪:鼓动浪涛。
⑺年:年成,收成。
⑻秧马:农具名。其形如马,插秧时用。
⑼墟井:墟为农村市集。墟井犹言村落。
⑽玉箫金管:指精美的乐器。
⑾雨丝风片:意为和风细雨,出自汤显祖《牡丹亭·惊梦》:“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此为双关语。

【作品鉴赏】
《水调歌头·翠釜一朝裂》大雨浃月之后,一面是“墟井断炊烟”的灾民,一面却有“犹唱雨丝风片”的“画舫游湖者”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名句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这首词时,在陈维崧的家乡,大雨浃月之后,一面是“墟井断炊烟”的灾民,一面却有“犹唱雨丝风片”的“画舫游湖者”,这正是杜诗的又一隔代版本。词人捉起如椽之笔,“词以寄慨”。

《水调歌头·翠釜一朝裂》 以“存经存史”,担承严肃的现实使命,为民生疾苦而呼
词上片极写水势之狂猛,灾情之严峻,“翠釜”、“铜狄”、“天漏”、“淫龙”、“长鲸”等一系列意象排闼而至,笔法亦如洪涛汹涌,湍流疾漩。有此等渲染,下片开头才有“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之疾呼,痛切之情,溢于言表。面对着“玉箫金管”,听唱着“雨丝风片”,词人怒发冲冠,一针见血地正告悠哉悠哉的“游湖者”:“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十字气势凛然,字字有千钧之力,想来“游湖者”闻之,必定面如土色也。
迦陵论词,以词可以“存经存史”,担承严肃的现实使命。这首词为民生疾苦而呼,是实践他这一思想的杰出范例。

作者简介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早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258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水调歌头·翠釜一朝裂》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