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霁夜》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04 13:05:0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霁夜
作者: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1.颔联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面对秋景,一些文人常发悲秋之感;但这首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对比。作者将雨前的狂风送雨和雨后的淡月笼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雨后景色的清幽。(意对即可)
2.在诗中,作者描写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景物,突出了秋夜雨停之后的清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夜清静景色的赞美,表现了诗人闲静、愉悦的精神境界。(言之有理即可)

二:
(1)诗中所写之景很奇异,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意境。
(2)诗人在描写秋景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此诗一反悲秋的传统。试体会蕴含诗中的诗人的情怀。
参考答案
(1)全诗描绘了夜色秋景,渲染了寂静、恬淡、清爽的意境。诗人抓住富有特色的秋夜景色秋风明月进行浓彩渲染。秋叶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便引动了诗人的清秋逸兴。
(2)诗人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秋夜景色。首句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月色,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泠与之映衬 ,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颔联实写眼前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对比。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动表现了诗人欣悦的意趣。
(3)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净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此种清爽的心境就是一种清秋逸兴。这便是诗人蕴含于诗中的情怀。



翻译赏析

《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作品鉴赏】
《霁夜》通过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
霁夜”,这里是指雨霁之夜。但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意境,不仅将时间延展了,而且将顺序交叉着。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的开头却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看夜色在前,而梦觉在后,这是一种倒叙;颔联出句又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又是一种回叙;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仍然是回叙;末联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平直,而且扩大了容量。
清爽的秋兴是通过秋夜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的。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比起一般的景物点染,其艺术效果要强得多。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总之,用对比映衬手法描写秋夜景色,从而很好地表现出清秋逸兴,也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

作者简介

孔平仲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其兄孔文仲、孔武仲。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授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熙宁三年(1070)后,历任密州(今河南密县)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衢州军事推官、秘书省著作郎和虔州...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139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霁夜》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