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问来使》和《杂诗三首·其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04 09:08:0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杂诗三首·其二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原文】问来使
作者: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1.陶渊明是朝诗人。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 》。(2分)
2.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跌宕有致;B.两首诗歌分别问梅、问菊,都彰显出诗人高洁的品格;C.两首诗歌体裁都是古体诗,语言自然、质朴而无雕饰;D.两首诗歌主题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有人在比较这两首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诗时,认为渊明之作,下文缀坠语稍多,趣意便觉不浓;右丞只为短句,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对于这样的比较分析,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2分)晋归去来兮辞(饮酒)
2.(3分)A
3.(3分)甲问了无答,答在问中。言有尽而意无穷(1点)。乙有问有答,言尽意尽。(1点)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1点)。


翻译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⑴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⑵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⑶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⑷来日:来的时候。
⑸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⑹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⑺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⑻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作品鉴赏】

《杂诗三首·其二》是王维的一首写梅花的诗,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

这首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杂诗三首·其二》此诗篇幅短小,以小见大,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问来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从山中来,早晚能感受到天目山的变化。我屋子的南窗下面,现在生了几丛菊花?蔷薇的叶子已经凋零,秋兰的气息应当很香了吧。你归去天目山中的时候,山中的菊花酒也应该酿好了。

注释
⑴尔:你。
⑵天目:天目山,在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分东西两支:东天目山、西天目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故曰天目。”
⑶蔷薇: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
⑷秋兰:即兰花。因兰花多在秋天开花,故名。馥(fù):气味芬芳。


【作品鉴赏】

《问来使》此诗通过问故乡来人来表达作者思念和关切家乡的真挚感情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通过问故乡来人来表达思念和关切家乡的真挚感情。诗人通过问山中来使,问家中的菊花长了几丛,菊花酒酿好了没有,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雕饰。陶渊明爱象征隐逸孤傲的菊花,故问“今生几丛菊?”很显然诗人在问的内容上,有着深刻的含意。在众多景物中,诗人独问菊花,表明了他对菊花的偏爱,以菊花的孤高隐逸,来形容自己的高洁情怀,象征着他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问来使》也表现出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情操。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雕饰
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在题材与形式上与这首《问来使》很相似,陶诗、王诗写法一样,都说有人从家乡来,都向来者打听家乡的事,所问之事都是自己的喜爱之物。陶渊明独爱象征隐逸孤傲的菊花,所以问“今生几丛菊”;王维欣赏冰肌玉骨的梅花,则问:“寒梅著花未”。陶诗问菊花,王诗问梅花,说明了不同诗人的爱好,表现了诗人情趣高雅之所在,都透露出他们脱俗超凡的兴致,都象征着他们高洁的品格和情操。但是在诗的语言上则有含蓄与直白之分。王维的诗写得自然亲切、含蓄蕴藉,问而未答,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耐人玩味。陶渊明的诗问而有答,则显得有点言尽意止,给人以复制生活的感觉。在诗的内容上,则有精炼和繁冗之分。王维诗独问梅花,简练蕴藉;陶渊明诗诗还问到其它事情,显得繁杂。
【名家点评】
清代赵殿成:“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王右丞集笺注》)
清末郑文焯:“世士以陶公寄情菊酒,又是诗有‘归去来’一语,率尔附入陶集,诚不知天目既非其故居,而渊明欲归则归,亦无用其问来使耳。”(《陶集郑批录》)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135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问来使》和《杂诗三首·其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