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赠刘景文/冬景》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8 21:07:3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赠刘景文 / 冬景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答:(荷尽 菊残)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

答:(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答:秋令、傲霜枝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
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1分)
9.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5分)
答:意象有败荷、残菊。(2分)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3分)
10.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在此诗后二句中,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答:后二句所写的秋末冬初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2分)作者这样写是来比喻人到暮年,虽是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之际,(2分)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2分)

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鉴赏】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勉励朋友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炙,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刀。“已无刀、“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赠刘景文》是苏轼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名家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曲尽其妙”。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浅语遥情。”

张鸣:“此诗浅语遥情,为传诵名篇。”

刘士杰:“首二句对仗工整,清丽隽永。后二句独出机,立意深刻。一般说来,一年好景无非春秋,诗人却偏说是初冬,可谓不同凡响,角度新颖。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931.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赠刘景文/冬景》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