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春怨》、《长干曲四首其一》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8 21:07:4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春怨 / 伊州歌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原文】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
作者: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原文】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作者: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1.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例: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3.(2008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2分)A

②(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特色。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还有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孟浩然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清新、自然。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炼(练)、浅显、 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7) 雄浑壮丽。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8) 粗犷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0) 悲壮慷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1)缠绵哀怨。 诗作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孟浩然:语淡恬静  王 维:恬淡生动 王昌龄:雄健浑厚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高 岑:雄浑奇拔 韦应物:清新典雅  贾 岛:萧瑟悲愁

李 贺:奇诡雄浑  元 稹:艳丽浅近 白居易:平白清新  刘禹锡:明朗隽永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 牧:含蓄绰约 李 煜:伤感细腻  欧阳修:清丽明媚

范仲淹:苍凉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苏 轼:旷达豪迈  柳 永:缠绵悱恻

秦 观:情真意切  李清照:婉约凄切 杨万里:新鲜活泼  陆 游:雄浑奔放

辛弃疾:气势雄壮  姜 夔:清妙秀远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写出与自己风格迥异的诗作,鉴赏时应抓住文本自身特点,不可牵强附会。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翻译赏析

《春怨/伊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
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
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注释
⑴春怨:一题“伊州歌”。
⑵打起:打得飞走。
⑶莫教:不让。
⑷妾:女子的自称。
⑸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作品鉴赏】
《春怨/伊州歌》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

《春怨/伊州歌》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名家点评】

《贵耳集》: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恨恨无绝。
《陵阳室中语》:大概作诗从首至尾辄联属,如有理词状,此四句可为标准矣。
《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此所谓调古者。周敬曰:极真极细,愈浅愈深。唐汝询曰:想头高,托意更苦。
《唐诗摘钞》:闺人梦远是常意,只要想头曲折如此,便佳。
《载酒园诗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唐诗别裁》: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网师园唐诗笺》: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
《诗法易简录》:此诗有一气相生之妙,音节清脆可爱。唯梦中得到辽西、则相见无期可知,言外意须微参。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
《南苑一知集》: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却黄莺儿”,张仲素之“提笼忘采桑”……或天真烂漫,成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诗境浅说续编》: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⑶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
⑷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⑸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⑹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⑺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作品鉴赏】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突出主干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下面是原中央大学教授沈熙乾先生对这组诗的赏析。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的喜出望外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名家点评】
其一
《批点唐音》:蕴藉风流。
《唐诗归》:钟云:急口遥问语,觉一字未添。
《唐诗选注》:玉遮曰:忽问“君家”,随说自己,下“借问”、“恐是”俱足上二句意,情思无穷。
《姜斋诗话》: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云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增订唐诗摘钞》:次句不待答,亦不待问,而竟自述,想见情急。
《围炉诗话》:绝无深意,而神采郁然。后人学之,即为儿童语矣。
《历代诗法》:一问一答,婉款真朴,居然乐府古制。
《诗法易简录》:此首作问词,却于第三句倒点出“问”字,第四句醒出所以问之故,用笔有法。
《唐诗真趣编》:望远杳然,偶闻船上土音,遂直问之曰:“君家何处住耶?”问者急,答者缓,迫不及待,乃先自言曰:“妾住在横塘也,闻君语音似横塘,暂停借问,恐是同乡亦未可知。”盖惟同乡知同乡,我家在外之人或知其所在、知其所为耶?直述问语,不添一字,写来绝痴绝真。用笔之妙,如环无端,心事无一字道及,俱在人意想间遇之。
其二
《唐诗品汇》:只写相问语,其情自见。
《批点唐音》:颢素善情诗,此篇亦足乐府体。
《唐诗镜》:宛是情语。
《唐诗归》:潭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口:此与前篇含情宛委,齿颊如画。杨慎曰:不惊不喜正自佳。
《诗法易简录》:此首作答同。二首问答,如《郑风》之士女秉简,而无赠芍相谑之事。沈归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其三
《唐诗品汇》:刘云:其诗皆不用思致,而流丽畅情,固宜太白之所爱敬。
《批点唐诗正声》:《长千行》三首,妙在无意有意、有意无意,正使长言说破,反不及此。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于直叙中见其蕴藉,若一往而无余意可思者,不可与言诗也。
《而庵说唐诗》:字字入耳穿心,真是老江湖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长干之俗,以舟为家,以贩为事。此商妇独保,求亲他舟之估客,故述己之思,问彼之居,且以同乡为幸也。前二章互为问答,末章则相邀之词也。
《诗境浅说续编》:第一首既问君家,更言妾家,情网遂凭虚而下矣。第二首承上首同乡之意,言生小同住长干,惜竹马青梅,相逄恨晚。第三首写临别余情,日暮风多,深恐其迎潮独返,相送殷勤。柔情绮思,视崔国辅《采莲曲》但言“并着莲舟”,更饶情致。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注释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jì)。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②秋老:指暮秋时节。
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
④浊酒:新酿的酒。
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⑥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在文中也可译为“见证”,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⑦讯:问讯。
⑧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

【作品鉴赏】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作者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此诗风格: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作者简介

金昌绪

生卒年不详。唐朝余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

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502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春怨》、《长干曲四首其一》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