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送李侍郎赴常州》和《送柴侍御》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8 09:03:3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原文】送李侍郎赴常州
作者: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 分)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营造凄凉气氛),(2分,答到暗示了友人旅途的艰辛也可得2分)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2分)
(2)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依依惜别之情)。(2分)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翻译赏析

《送柴侍御》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⑶离伤:离别的伤感。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作品鉴赏】

《送柴侍御》王昌龄运用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送柴侍御》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送李侍郎赴常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作品鉴赏】
《送李侍郎赴常州》诗人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

《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描写时令气候营造凄凉气氛,表现了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

贾至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91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送李侍郎赴常州》和《送柴侍御》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