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望罗浮》和《处士卢岵山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4 05:05:12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题卢处士山居 / 处士卢岵山居
作者: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原文】望罗浮
作者:翁方纲

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 半面尽斜晖。

1.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被称作是描写瀑布的神来之笔,请就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答案:诗句从远望的角度写罗浮山飞瀑,四百层三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飞泉之多、之高;翠飞则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写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两句绘形绘色,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两首对比
(1)两首诗都写到了泉,请结合诗句,简析两诗泉的不同特点。(5分)
(2)两首诗的结尾都写到景物,试分析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6分)

阅读答案:
(1)温诗中的泉,流得湍急,水质清澈。翁诗中,四百写出罗浮山有峰峦四百余座,峰峰有泉水的跌落,体现泉水多的特点;三千丈翠写出飞泉位置之高,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可见瀑布色彩的美。
(2)温诗的尾联,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得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突出了处士卢岵生活环境的古朴幽静和人品的孤高。翁诗的尾联,用设问句,写到罗浮山的西半面被夕阳映照,罗浮山如同一幅画卷被涂抹上一层金色斜晖,更加壮丽非凡。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罗浮山景观的赞美,以及不能把观赏这幅天然图画的奥妙向人表述、共享的遗憾之情。

翻译赏析

《题卢处士山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注释
⑴卢处士:卢岵(hù)。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山居: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⑵樵客:出门采薪的人。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或蹲林卧石,籍卉班荆,不过田畯野老、渔父樵客。”
⑶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⑷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⑸径:小路。
⑹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⑺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作品鉴赏】

《题卢处士山居》反映主人公人品的高洁及作者对他的景慕之情
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题卢处士山居》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古树”、“急泉”、“千峰”、“暗雨”、“小径”等意象,描写了卢岵山居的景色。近看古木参天,岩石嶙峋,急湍甚箭,白沙历历;远眺千峰林立,云暗雨密,小径蜿蜒,斜入云烟。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两联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鸟亦倦飞而知还,诗人却还未寻到卢岵的居处,颇有疲倦欲返的无奈、焦虑。这两联也不单单是暗示了诗人寻找的踪迹,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一种追求的境界。众山寻他千百度,苦苦求索而不得,焦虑万分,为的是反衬结尾蓦然回首,发现满眼都是明艳的荞麦花,表达了一种开悟的心理经验,这种精神历程有颇为广泛的意义。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题卢处士山居》通过描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
如果从单纯的写景角度讲,诗人如果一味写幽静则意境容易晦暗、阴冷,所以,结句“满山荞麦花”,使诗中景物于幽静中又添了几分明媚。古人也惯用“以景结情”的方法来收尾,但此诗结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诗人为拜见处士而苦苦寻了一天,结果连处士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按理说应当心情沮丧,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然而诗人却没有沮丧,心情反而若满山荞麦花似的一片明朗,象征悟到人生真谛后,心地明朗,若荞麦花一般生机勃勃。
这样的精神历程颇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九死不悔的苦苦寻找,诗人就不会有“满山荞麦花”的当下顿悟。诗人认识自我与认识处士是同时完成的,在坚持要认识山居处士的迷失中,历经种种周折,承受种种磨练之后,豁然开悟,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升华。隐士就是隐士,恬然自安,访客难见也是正常。何况,人生也无所谓扫兴不扫兴,只要随遇而安,到处都有好景色,到处都有好心情。在寻找处士的过程中,诗人发现了内心,也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表现了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温飞卿诗多丽而淡者少。此三四乃佳。
《唐诗笺注》:笔致别甚。
《网师园唐诗笺》:“老”字、“清”字,非八叉平时能下(“古树”一联下)。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温诗多名句,颇好用事耳,以“昆体”抑之,岂公论耶?五言佳处不减张文昌。查慎行:五六有景。纪昀:飞卿诗固伤丽,然亦有安身立命处。如以此为佳,则不如竟看姚武功。

《望罗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遥望轻雾笼罩的罗浮山,朦朦胧胧,隐约可见山脚的几处人家和钓鱼台。凝神之际,寺院钟声突然敲响,打柴人经常穿行的山路在视线中也似有还无了。再看罗浮大大小小的四百多座山峰上的清泉,倾泻而下千丈之高,激起的水花似翠玉飞溅。可是,我跟谁去参悟这如画美景中的奥秘呢?那西山已经全被晚霞覆盖了。

【作品鉴赏】

《望罗浮》表达的是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却没有可以倾诉和共同参悟的同伴,只能伴着斜阳独自欣赏
诗句从远望的角度写罗浮山飞瀑,“四百层”、“三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飞泉之多、之高;“翠飞”则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写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两句绘形绘色,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作者简介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16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望罗浮》和《处士卢岵山居》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