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汴河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27 17:00:4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汴河亭
作者: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1、诗句先劈昆仑一派流中的劈字,表达了什么效果?(4分)
2、本诗颔联和颈联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怎样描绘隋炀帝下扬州时的盛况。(6分)
3、请结合诗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卒章显其志是本诗的重要特色,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写开山修河时的气势;②写出隋炀帝骄奢淫逸。
2、①虚写(想像)或动态描写;(2分)
②通过百二禁兵三千宫女写陪同人数之多;(1分)星辰动日月浮写游玩气势之盛。(1分)
3、①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2分,两点1分,三点2分)。②记叙主要体现在前四句,第一句交代了隋炀帝东游的时间、地点,第二句承接上句,写隋炀帝为了东游广陵先将那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修了一条运河;三、四句写运河一修成,百二禁兵即皇帝卫兵就跟着皇帝辞别了宫庭,三千宫女也伴随着皇帝下到龙舟。描写主要表现在五、六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东游途中鼓声震天,旌旗如林的景象。议论抒情主要体现在七、八句上,点明了诗文主旨。(各1分,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4、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客观地写景叙事,单看这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1分)。最后一联,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1分)对隋炀帝游荡荒淫导致亡国进行了嘲讽(2分),借古讽今(1分),批判了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象(1分)

翻译赏析

《汴河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注释
汴河:又名汴渠。即通济渠,流经今河南、安徽境,在泗县入淮河,隋炀帝所开,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即由此道。汴河亭,在今开封市附近汴河之旁,传为炀帝行宫故址。
广陵:今江苏扬州。帝:隋炀帝杨广。
昆仑一派流:指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先劈”即谓将黄河凿渠分引。先劈昆仑:一作“光碧黄河”。
百二:指炀帝的禁卫兵骁勇。象阙:亦称象魏。古时宫廷门外有二台,上作楼观,两观对峙,中间阙然为道,乃悬挂法令之处。
“三千宫女”句:《隋书·炀帝纪》:“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凝云:浓云;密云。鼓震:谓鼓声高鸣。
旗:一作“旌”。
四海义师:指天下反隋的义军。归:归附。有道:指唐朝。
迷楼:(炀)帝顾左右曰:“虽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还似:一作“何异”。景阳楼:即景阳殿,南朝陈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隋兵攻破金陵,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投此井,未死,为隋兵所执。后世称之为辱井。

【作品鉴赏】
《汴河亭》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此诗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这是人之常情。起句气势和缓;语不惊人。但紧一句便顿起波澜,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尾联总束前文,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个结局,是历史的结局,又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结局。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历史发展遵循着固有的轨迹。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这种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汴河亭》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作者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隋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他的眼前。即前三联所描写的奢侈豪华的场面。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诗人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读者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读者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汴河亭》借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
三是“卒章显其志”。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读者单看前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和诗人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隋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名家点评】
明代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如此诗三、四、五、六,人又欲疑都是一色写他豪侈,如何又非中四句耶?殊不知此解乃是立向汴河岸上,说他汴河当时,言彼隋炀帝者。只因小小题目,做起大大文章。如何小小题目?不过止为广陵花盛是也。如何大人文章?此河一开之后,且举全隋所有百二禁兵、三千宫女,一夜启行,空国尽下。真乃天摇地动,不但鬼哭神号也。然则此三与四,只承二句之一“先”字。写开河,只是轻轻弄起,却直至于如此也(首四句下)。后解五六,则写财富兵强,驾秦跨汉,纵心肆志,何虑何忧。而不谓人之所去,天亦同之,曾不转烛,便为亡陈之续、偏要引他景阳楼以痛鉴之也(末四句下)。
清代毛张健《唐体馀编》:中联实写汴河。起句先点广陵,以著凿汴河之故。末以迷楼相应,天然结构。

作者简介

许浑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009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汴河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