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关于小议治标与治本的作文

精品作文 时间:2024-06-13 09:11:19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关于小议治标与治本的作文》【第一篇】

  先说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只猫头鹰,它的叫声十分难听,乡邻里的人都十分厌恶它,于是猫头鹰决定离开。途中,猫头鹰遇到一只斑鸠。鸠问它:你将要到哪里去?猫头鹰答道:我将要前往东方。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答道:因为乡里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去东方定居。斑鸠说:其实你只要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你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只猫头鹰犯了什么错误。对,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他人不喜欢它的歌声,就要离开,却不知道只要改变声音,或许就能受到欢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

  历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还是吃了治标不治本的亏。只知道模仿先进的西方国家,却不先查漏补缺,检查自身的毛病出在哪里,这样的改革,注定会失败。

  反观古今,不少能人志士都有自己独特的办法来治标又治本。

  春秋时期著名的谋士,宰相管夷吾管仲在辅佐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时,曾提出过尊王攘夷的政策。彼时,自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北方狄戎不断骚扰、进攻周王朝的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周王室也日渐衰微。而管子正是抓准这一时机,向桓公提出这一政策,才能使齐国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屹立于中原霸主之位。试想如果管仲没有提出尊王,而只是空喊抗击侵略者的话。说不定齐国就没有霸主之位,而周王室也可能不堪其任,割地赔款,甚至使中原大地遭受灭顶之灾

  不只是满腹经纶的智囊,就连武将也能治标又治本。

  宋朝的抗金名将岳飞曾说过: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这也就是所谓的直捣黄龙了。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插敌方腹地可谓是最具毁灭性的打击,而岳飞的军事才能也足见于此。虽然他最后死于风波,但他为抗金做出的贡献也为后人传颂。而二战伊始时德军的闪电战则更深入人心,106天内席卷欧洲,单从战斗角度来看,可谓治标又治本的典范。

  由此可见,要想治标,就必要治本。而要治本,就要冷静下来分析问题,找到那个本,再看准时机加以根除,才是解决问题之上策啊!

《关于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的作文》【第二篇】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关于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的作文》【第三篇】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uowen/jingpin/18923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关于小议治标与治本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