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秋闺思》和《寄夫》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25 13:04:4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秋闺思二首
作者: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原文】寄夫
作者: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两首诗都借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思。(2分)
2、简要赏析这两首诗的前两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6分)

参考答案
1、衣服
2、对比
张诗
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不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断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捎带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想到,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般,坐卧不宁。
陈诗
《寄夫》是唐代女诗人陈玉兰所作的七绝。陈玉兰是唐诗人王驾的妻子。此诗写丈夫远征的妻子对她丈夫的关怀和想念。
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但诗句写完西见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形象。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心中的操心。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气。声调对于诗歌,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一唱三叹的语气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构成此诗音韵美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动人心弦,造成音乐的美感。如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起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联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
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愁、缠绵的深情。
此外,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提出。诗中的妾(古代女子自我称呼)当然并不等于作者自己。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翻译赏析

《秋闺思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夜晚斜月笼罩碧窗光色正凄迷,听着寒蝉悲鸣心里发愁泪沾衣。
梦里清晰见到亲人戍守的边塞,醒来时却不知哪条路通向金微。
其二
秋天的夜空一片寂静不见浮云,断断续续的大雁声天亮尚可闻。
想要给亲人寄征衣向人问消息,听说居延城外又开始调动大军。
注释
⑴碧窗:绿色的纱窗。“碧纱窗”的省称。唐李白《寄远》诗之八:“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斜月:一作“斜日”。
⑵寒螀(jiāng):寒蝉。螀,蝉类。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螀啼,感阴气也。”《尔雅·释虫》“蜺寒蜩” 晋郭璞注:“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
⑶关塞:边关;边塞。《墨子·号令》:“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
⑷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贞观年间,以铁勒卜骨部地置金微都督府,乃以此山得名。南朝陈沈炯《赋得边马有归心》:“连镳度蒲海,束舌下金微。”
⑸秋天:秋日的天空。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
⑹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唐武元衡《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萤影疏帘外,鸿声暗雨中。”
⑺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唐赵嘏《送李裴评事》诗:“入夜笳声含白发,报秋榆叶落征衣。”
⑻居延城:即居延塞,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移军:军队调动。唐韩愈《顺宗实录四》:“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

【作品鉴赏】

《秋闺思二首》第一首诗,诗人以深情而洗练的笔墨,表现了闺中思妇的幽怨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诗中的主人公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立刻想到:快,去找金微山。金微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思念之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儿去。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今新疆),不曾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

《秋闺思二首》第二首诗,诗人用委婉的笔法,写出了思妇的忧虑和怨嗟

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像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名家点评】
胡应麟《诗薮》:张仲素《秋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皆方龙标不甚远。
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道破深意,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敖英曰:王少伯《闺怨》、张潮《江南行》、王驾《古意》、张仲素《秋闺思》,皆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邢昉《《唐风定》: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独空,淡有远神。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二诗缱绻有情,含思婉至。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二诗咏秋闺忆远,皆以曲折之笔写之。第一首静夜怀人,形诸梦寐,常语也。诗乃言关塞历历,已见梦中,迨欲身赴郎边,出门茫茫,何处是金微之路,则入梦徒然耳。第二首言欲寄相思。但凭尺素,亦常语也。诗乃言秋夜闻雁声,感雁足寄书之事,方欲裁笺,而消息传来,本住居延,又移军他去,寄书不达,情益难堪矣。唐人集中多咏征夫思妇,宋以后颇稀,殆意境为前人说尽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两诗首二句皆写秋,三四句皆写闺情。
其一
杨慎《升庵诗话》:即《卷耳》诗后章之意也。
凌宏宪《唐诗广选》:胡元瑞曰:此诗与下首结语,皆去龙标不远。
黄叔灿《唐诗笺注》:言有梦尚不得到,用意更深一层。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翻用“梦中不识路”句,愈形金微之远(末二句下)。
吴瑞荣《唐诗笺要》: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诗独空澹有远神。
其二
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唐汝询曰:秋色感人而音息终不能达者,以屯戍之无定也。
黄叔灿《唐诗笺注》:戍无定所,消息难凭,感北雁之南征,悲寒衣之莫寄,秋天夜水,闺思情长。有风人之旨,亦太白、少伯之遗。
吴瑞荣《唐诗笺要》:盛唐风骨。“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异曲同情。委曲苦衷,读之如见王少伯,后惟绘之得其遗响。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诗有一字诀,曰厚。偶咏唐人“梦里分明向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鸿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便觉深曲存味。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寄夫》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注释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作品鉴赏】

《寄夫》写丈夫远征的妻子对她丈夫的关怀和想念
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但诗句写完“西见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形象。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心中的操心。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气。声调对于诗歌,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一唱三叹的语气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寄夫》句中运用复字,使诗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动人心弦,造成音乐的美感
构成此诗音韵美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动人心弦,造成音乐的美感。如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起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联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
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愁、缠绵的深情。
此外,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提出。诗中的“妾”(古代女子自我称呼)当然并不等于作者自己。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作者简介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

陈玉兰

陈玉兰生卒年不详。唐代吴(今江苏苏州境内)人王驾之妻。有《寄夫》诗广为传颂。...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969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秋闺思》和《寄夫》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