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听雨》和《雨夜闻箫》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19 01:00:4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听雨
作者: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原文】拟古九首(其九)
作者: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
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
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解析】
1.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第一首时可抓住忽听春雨忆江南 第二首可抓住一缕箫声何处弄来揣摩,可揣摩出思乡之情。第二首借雨来衬箫声表现得更为细腻。
2.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忽听春雨忆江南与一缕箫声何处弄可判定都与听觉有关,根据绛蜡摇光照暮酣可判定第一首是深夜时思乡,而第二首是由箫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尽管形式不同,但思乡之情都是浓浓的。

翻译赏析

《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屏风围坐鬓毵毵,
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
忽听春雨忆江南。

【作品鉴赏】

《听雨》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拟古九首(其九)》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作品鉴赏】
《拟古九首(其九)》通过描写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寒衣无着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尽无奈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桑树象征晋国。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作者简介

虞集

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886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听雨》和《雨夜闻箫》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