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示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10 21:09:0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示冕
作者:于谦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1、这首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刻画了于冕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2分)刻画了十三岁的于冕乌发长垂、勤奋读书、孝敬长辈的形象。(3分)
2.①自己为国守卫边疆、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以及不能照顾家人的愧疚。②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③对于冕健康成长的期望和鼓励,希望他勤勉努力,不负韶光。(每点2分)

翻译赏析

《示冕》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阿冕今年十三岁了,耳边也应垂下了乌黑的头发。
我知道你每天发奋读书,研习经史,而且还孝敬长辈。
虽然我奉命,年年在外工作,但是却天天思念着你们。
写这首诗寄给你,不是没有意义,我是想鼓励你继续下去,不要虚度青春,将来自取惭愧。

注释
①阿冕:于谦对自己长子于冕的爱称。于冕(未知-1500),字景瞻,浙江钱塘(杭州)人,于谦之子。1450年(景泰元年)以于谦功迭世袭副千户。于谦死从坐戌龙门,屡上疏讼其冤。成化初,于谦昭雪,于冕自陈不愿就武职,遂改兵部员外郎,累升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应天府尹,后致仕。1500年(弘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通经史,有才干,历官能尽其职。撰有《先肃愍公行状》。
绿:乌黑色。
鬟鬟:形容头发长。
②好亲:偏好,亲近。
灯光:指夜晚。好亲灯光,很晚了还在看书,形容学习很刻苦。
庭闱:父母住的地方。这里代指于冕的长辈。
奉:捧。
旨甘:美好的食物。常指孝养父母的食品。
③衔命:接受使命,遵奉命令。
④自惭:自己感到惭愧。

【作品鉴赏】
《示冕》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

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信中说几天后就是他的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来,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繁忙,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

《示冕》诗中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要求儿子去做什么,但是却达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
此诗有自注:“时予双亲在堂,留冕代养于杭”,由于很久没有与儿子于冕见面,不知道儿子现在是个什么状况,所以作者在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想象了儿子现在的情形。于谦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很特殊,诗的开头并没有上来就说儿子要怎么做,给他压力,而是想象,这种想象是不会构成压力的,只是一种暗示。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颈联写自己未能经常回家,与家人团圆的原因,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也显露出作者对家人的愧疚。这一联也更加冲淡了对儿子的说教意味。尾联是勉励和告诫于冕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也寄托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与颔联呼应。
这首诗写得浅显易懂,亲切感人。在诗中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要求儿子去做什么,但是却达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所以说这是一首非常不错的“示儿诗”,当为借鉴。

作者简介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710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示冕》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