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画松》和《古松》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8 01:06:1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画松
作者: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原文】古松
作者: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①景诗《画松》和王诗《古松》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有何不同? (4分)
②景诗《画松》是题画诗。诗中在对松的描写上与王诗《古松》中对松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试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景诗《画松》极言画松之逼真,抒发艺术欣赏(或鉴赏《画松 )中的感受。(2分)王诗《古松》表现古松的高大形象和声威气势,赞扬古松奋发向上的精神,暗寓珍视人才之意。(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
②王诗中对古松作了具体的形态描摹,森森直干高人青冥.万整风生千山秋阴,实写古松的高大、气势和声威。(2分)景诗对画松不作实在的具体形态描摹,只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印象的角度来写,虚写画松之神。(2分)(不求作答顺序〉

翻译赏析

《画松》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画里的一棵松树就跟真的松树一样啊,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注释
①无:犹么,疑问词。
②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作品鉴赏】
《画松》这是诗僧景云的一首题画诗,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明明是纸上画的一棵松树,诗人却说是一棵真正的松树,而且自己在天台山上见到过,说得确凿无疑,煞有介事,由此而赞美这棵松树画得极好,可以乱真。这种写法非常新颖、别致。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是不寻常的妙品。“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画松》作者用简朴的句子,不作写实的介绍,以虚写实,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名家点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周啸天:作为题画诗,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感觉。

《古松》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松枝干高耸,有八百多尺,直上青天,迥然超出众木。
山壑间夜风吹拂传来松涛阵阵,月冷千山,罥挂秋季的阴云。
哪里是凭借粪土的栽培,自是靠天地造化的神功仁德。
要是国家朝廷宗庙缺少良材,就当被取用,只是没有优良的工匠就不要砍伐它啊。

注释
⑴青冥:青天高处。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附林:独立山林之外。韩愈《孟生》:“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⑵“岂因”句:语本唐人张九龄《感遇》:“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粪壤:肥土。屈原《离骚》:“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唐人柳宗元《新植海石榴》:“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⑶造化心:语本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⑷廊庙材:本指建筑朝堂宗庙的高大之材,引指可在国家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杰出人才。战国慎到《慎子》:“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又可称廊庙具、廊庙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⑸良匠:高明的匠人。东汉桓谭《盐铁论》:“残材木以成室屋者,非良匠也。”北齐刘昼《刘子·适才》:“君子善能拔士,故无弃人;良匠善能运斤,故无弃材。”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审官》:“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作品鉴赏】

《古松》本篇所写古松,形象高俊,立身纯洁,既具献身精神,有具处世理性,确是诗人自我写照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作者简介

景云

景云,唐朝僧人,幼通经纶,性识超悟,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久而精熟,有意外之妙。观其所书《将箴》,左盘右蹴,若浓云之兴,迅雷之发,使见者惊骇。斯盖不独形于字画之间,抑又见其写胸中之寄也。昔王羲之作《笔阵图》,以纸为阵,以笔为刀稍,以墨为鍪甲,...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77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画松》和《古松》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