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秋月》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8 01:04:4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秋月
作者: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该诗在嵌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请选取一点作答。(4分)
(2)简要分析这酋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多种色彩描写景物,(2分)通过清溪 碧山白云红叶等意象. (1分)渲染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1分),
动静结合描写景物,(2 分)溪水绕碧碧绿的青山流淌,|白云红叶悠闲在在是动景,碧蓝的天空倒映水屮是静景,(1分)共同营造出和谐自然的优美画面。(1分)
(答虚实结合,分析有理亦可。)
(2)前两句通过描镇澄明洁净的画面体现了澄洁宁静的心境,(2分)后两句通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表达了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情怀。(2分)

翻译赏析

《秋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注释
⑴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⑶“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⑷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作品鉴赏】

《秋月》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秋月》诗人朱熹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教授张鸣:“秋天的色彩特别丰富,这在此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诗中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黄叶,它们还相互叠加,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明丽而令人愉快的图画。”
南开大学教授乔万民:“题为‘秋月’,然清溪碧山、白云红叶,景物描写恰如白昼,内此显现月的皎洁与秋空的澄净,构思巧妙;当然作者的主旨还是借澄空的景色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但正如在月夜下写白云、红叶总给人以隔断的感觉一样,这种过分的‘猜’、‘空’、‘澄鲜’,似乎也给人一种做作之感。”

作者简介

程颢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是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771.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秋月》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