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5 09:00:0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作者: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4分)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4分)

 


答案:
1.乱,即心绪纷乱。乱字真切传种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噌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2.
(1)词人抓住姐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得分。)
(2)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人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
(3)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翻译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作品鉴赏】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是一首赏梅词作,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名家点评】

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近人于元《翰墨大全》中发现此词前有一序,乃宿昌乐驿寄姊妹之作,故有“潇潇微雨闻孤馆”之句。末两句乃是望其姊妹寄书东莱,非望明诚自东莱寄书,昌乐即今昌乐县,为青州赴莱州必经之道,而又距青州不远,故此词必作于赴莱州途中,时间应在宣和三年七月底八月初。(《李清照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9月出版)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既见于宋曾慥《乐府雅词》,题李易安作,而曾慥又与易安同时,必无错误。《诗女史》等以为延安夫人作,皆非。《翰墨大全》作无名氏,疑误夺李易安姓名。此首殆为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八月间清照由青州至莱州途中宿昌乐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图,由青至莱,须经昌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载建炎三年(1129年),赵晟由青赴莱,刘洪道令权知昌乐县张成伏兵中途邀击,可以证明。《翰墨大全》所题《暂止昌乐馆寄姊妹》,恐为原题。《诗女史》等误以“昌乐馆”为“乐昌馆”,《闽词抄》至误作“东昌馆”,鲁鱼亥豕,不可究诘矣。词中有“萧萧微雨闻孤馆”句,必清照在旅途中作也。近人多以为此词乃清照自诸城或青州寄至莱州赵明诚者,非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笔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是一层比一层深,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外地而作宽解语,能放能淡。所谓善言情者不尽情。令词能够运用这种变幻莫测的笔法是很不容易的。(齐鲁书社1981年11月出版)
龚克昌《谈〈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这首词布局极具匠心。向上下片前三句都是追忆与姊妹离别时的情景——重点表现作者个人;上下片后两句都是写作者在旅途孤馆中的心情。但两者又有区别,上片前三句作者主在自绘外表,下片前三句作者意在表露自己内心。上片后两句肆笔于哀思,下片后两句寄意于希望。从而使整首词前后之间或相呼应,或相对照,波涛迭起,而秩序井然,令人耳目一新。且词的开头突然破笔,震慑人心;收篇写意深远,馀味深厚。可见清照妙笔之一斑。(《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词布局颇具匠心,上下两片前三句都是写离别情景,后两句都是写旅途中的心情。但又有差异。上片前三句重在写外部表现,泪湿罗衣,《阳关》千唱;下片前三句则重在写内心活动,乱了方寸时的情景。上片后两句渲染路途遥远、高山阻隔,相见之难,以及在孤馆中的凄苦思念之情,放笔写哀思;下片后两句,词意转折,词人有意缩短距离,“东莱不似蓬莱远”,嘱咐姐妹音书时寄,劝人自慰,意似通脱。(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该词换头与上片首三句绾合,承写别离时情景。“乱”、“忘”二词,朴实无华、揭示了临行时姊妹间依依难舍的复杂心理。结句写对姊妹的叮嘱和安慰。“蓬莱”是传说中的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人莫可及。而东莱都是可通音讯,借以宽慰骨肉亲情。此词上下两片并列对称:上片头韵追溯姐妹临别的情景,侧至人物外貌、行动描写;次韵写独处孤馆的凄伤。下片先写姐妹临别的情景,侧重心理的开掘;次写东莱音讯可通,安慰姐妹。结构精巧。在时间上,作者从过去(临行)写到现在(孤馆);由现在(孤馆)又折回写到过去(临行);又从过去(临行)设想将来(青州莱州间的书信)。在空间上,作者从青州写到征途;又从征途写到昌乐;从昌乐又折回写到青州;从青州折进写到莱州、蓬莱。真可谓“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可见作者才情敏捷,有才女如此,真是巾帼文坛的骄傲。(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宋红:这首词以浅近之语写深挚之情。虽所用皆为平字、陈字,但却见出新意,见出精巧。如“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阳关”一词的由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其始出于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动人诗句。其诗后被作为送别曲谱人乐府,以诗的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得名《渭城曲》,或称《阳关曲》,又因歌词要反复吟唱三遍而名《阳关三叠》。宋人在送别时是否必歌此曲未曾详考,但“赋阳关”已成为表示惜别的代用语,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中积淀下来。因此,李清照以唱阳关来写离别,本无甚新奇,但妙处在于数词的使用上。《阳关曲》本是三叠,词中说成“四叠”,已存人们心个多加了一层烙印,然至此还不尽意,还要将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一遍即四叠.“千千遍”又该是多少叠呢?从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内心十分痛苦,但又在极力排遣这种痛苦,致使有人误以为这首词是她在青州写给在莱州的丈夫的。(《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28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