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赴洛道中作》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1 08:59:59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赴洛道中作
作者: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1.按照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4分)
振策陟崇丘中陟的意思是 ______  。在《出师表》中,有句子写道:宫中府中,_________ ,陟罚臧否, _______  。其中陟意思是  _______
2.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3.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4分)
4.诗中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的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登高 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奖励、晋升
【解析】从字形来看,陟字的左耳是表示山丘的阜;右边的步是两只脚,合起来表示登高。在振策陟崇丘中用这一本义,结合语境译为登上。在陟罚臧否中,用登高的引申义奖励,与罚字表示的惩罚相对,陟罚臧否就是奖惩善恶

2. 【答案】B
【解析】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3. 【答案】这两句诗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难以触碰的影和思写得有形有质,成为漫漫旅途中仅有的伴侣。抒情主人公在夜晚抱着影子入睡,在白天满怀忧思前行,这幅万里独行图正体现出他的孤独和忧伤。
在文辞角度,朝、夕对比,两相呼应,抱影寐、衔思往结构工整,对仗严谨,精致凝练。

【解析】题干提示从抒情和文辞两个角度去答,在抒情方面首先指出情景交融,借万里独行景抒发孤独忧伤情。

4. 【答案】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的直接原因。月作为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只剩愁思绵绵的孤苦心态。
【解析】题干提示了优雅清丽之景与不能寐、独长想之情的关系,那只能是以乐景写哀情了。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全诗漫长艰难,孤独寂寞意境的升华。


翻译赏析

《赴洛道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释
修:长。
振策:挥动马鞭。
陟(zhì):登上。
崇丘:高丘、高山。
案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遵:沿着。
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夕:傍晚。
抱影:守着影子。
寐:入睡。
徂(cú):往,行走。
衔思:心怀思绪。
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倚:斜靠。
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清露:洁净的露水。
素辉:白色的亮光。
一何:多么。
朗:明亮。
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作品鉴赏】

《赴洛道中作》写诗人离家赴洛阳途中的景物与引起的悲凉凄恻的感触,表现了思乡之情和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作
这首诗仍然是写陆机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但是写法略有不同。
全诗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语句精炼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首句仍然紧扣诗题来写的。陆机从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当然是“远游”。一路上越过万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样的修长和宽广。诗人有时挥鞭驱马登上高山,有时手握缰绳,在有草的平地上缓慢地向前走。从这一重重山,一条条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因此,这里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苦情。但是,这首诗中的写景与前首不同,前首“永叹”十句写沿途山水景色讲究辞藻,大肆铺陈;这首诗只是寥寥数句,轻轻带过。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人感到各有特点。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又上路了。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这些复杂感情的产生,固然是由诗人思念亲人,留恋故乡,大概也参杂了对前途的忧虑。前首诗说:“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呜咽辞亲,“世网”缠身,应该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炼才少。有炼才焉,如陆士衡是也。”陆机文如此,其诗亦复如此,“夕息”二句可见其语言提炼功夫。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动词“抱”“衔”的使用皆备极精巧,是陆诗中的佳句。
《赴洛道中作》是陆机诗中传诵较广的佳作,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质和文词精妙的特点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走了一段路程,停下马来,倚着高峻的山崖休息一会儿,侧耳倾听悲风的声响。这里,进一步写诗人旅途的孤独和艰辛。倚岩休息,竟无人与语,只能侧身倾听悲风,可见其孤独。称秋风为“悲风”,使秋风涂上诗人感情之色彩,又可见其心情之忧郁。诗人旅途生活中的这一细节,又使读者联想到前首诗所描写的沿途景色:“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这里对途中空旷无人和恐怖气氛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诗人的孤独和艰辛。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意思是:夜露下滴,闪烁着洁白的光辉,啊,月光是多么的明朗!对月抚枕,不能入睡,穿上衣服独自遐想。这是写途中夜宿的情景。“清露”二句,写得幽雅净爽,清丽简远,受到前人的赞赏。结尾“抚枕”二句,表现诗人不平静的心情,饶有余味。陆机是吴国将相名门之后,素有雄心壮志。他的《百年歌》中说:“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晋书·陆机传》说他“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可是在他二十岁时,吴国灭亡。太康十年(289年),他和弟弟陆云被迫入洛。其前途是吉是凶,难以逆料,所以他的内心忐忑不安,很不平静。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这是认为诗歌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质和文词精妙的特点。这种诗缘情说和儒家的诗言志说不同,清代沈德潜认为“殊非诗人之旨”(《古诗源》卷七),其实这正是魏晋以来诗歌的新变化。作为“太康之英”(钟嵘《诗品序》)的陆机,他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此诗中“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文词华美,对偶工稳,“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用词造句,刻练求工,都是例子。陆机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写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名家点评】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其源出于陈思,才高辞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张公叹其大才,信矣。”
明朝著名诗人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士衡、安仁一变,而俳偶愈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又:潘陆俱词胜者也。陆之材富,而潘气稍雄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陆以不秀而秀,是云夕秀,乃其声不为繁声,不为切句,如此作者,风骨自拔,固不许两潘腐气所染。”
清代诗人沈德潜《古诗源》:“士衡诗亦推大家,然意欲逞博,而胸少慧珠,笔又不足以举之。遂开出排偶一家。西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降自梁陈,专工对仗,边幅复狭,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士衡为之滥觞也。兹特取能运动者十二章,见士衡诗中亦有不专堆垛者。 ”
清朝进士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士衡独步江东,《入洛》、《承明》等作,怨思苦语,声泪迸落。”
清代作家张玉榖《古诗赏析》:“此第二首也,辞亲望乡之意已见前首,故此只申写征途之况。前八,皆叙道途跋陟之景,插入“夕息”二语,便不平直。后四,就夜景凄其作收,明翻抱影,暗顾衔思。”
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此第一首,严密的结构与准确、形象词语的运用都极好地映衬了作者贯串全诗始终的‘悲情触物感’。”

作者简介

陆机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561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赴洛道中作》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