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杂诗·高台多悲风》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31 09:08:0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杂诗·高台多悲风
作者: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参考答案:
1、B 。(之子:那人。指诗人思念之人)
2、(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
全诗意在寄托诗人的相思之苦,但起笔便引高台二字,使得境界十分开阔,诗人在这浩远辽阔的背景下受秋风、沐朝阳、望北林,寄情于景,于是诗人心中的悲便有了力度,更能震撼人心,因为环境愈开阔,心愈空旷,孤独就愈明显,以壮景写哀情,情愈显其哀,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4分)

翻译赏析

《杂诗·高台多悲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
①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②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③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极,至,到达。难任,难以承担。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④翘(qiáo):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⑤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作品鉴赏】
《杂诗·高台多悲风》念远别亲友的诗,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杂诗·高台多悲风》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杂诗·高台多悲风》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近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名人评价】
刘履:“子建远处藩邦,兄弟乖隔,而情念不得以通,故赋此诗。言‘高台悲风’、‘朝日被林’,以比朝廷气象阴惨,远君子而近小人也。由小人之谗蔽日深,故兄弟之乖离日远,如江湖万查,方舟安可极乎?夫既失爱于兄,而常责躬自博,正犹孤罹之失群而哀鸣也。故因其过庭,欲就托遗音以达之于彼,庶其能感悟焉。而形影忽已不见,则使我心翩翩不定,而至于忧伤也。”[6]
吴淇:“首章清丽悲淡,令人读之眩然心邈。此即《骚》之《思美人》也。首二句喻君门之远。 ‘之子’即美人。 《高台》望美人之处也。此处只有悲风,不见朝日。盖朝日只照北林,不照此高台也。 ‘孤雁’六句,全从原词‘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托’之词意脱化而出,以喻下情之难达也。”

作者简介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545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杂诗·高台多悲风》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