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5 21:03:1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作者: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原文】三峡吟
作者: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翻译赏析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作品鉴赏】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作者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实实在在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意。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

《三峡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
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注释
⑴三峡:即长江三峡。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⑵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⑶行人:出行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作品鉴赏】

《三峡吟》前二句写景,笼统地交代长江三峡的概貌;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也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这首诗是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这里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是说猿猴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哀愁而啼叫,只是因为行人心里忧愁因而觉得此声哀愁。这首诗以猿声来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徐照这首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是人愁,而不是猿愁,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义。

作者简介

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

徐照

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47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三峡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