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宿铁关西馆》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08 05:00:4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宿铁关西馆
作者: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1)联系全诗,概括诗人心常怯的原因。(3分)
(2)赏析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的艺术效果。(5分)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①边塞行军的单调与艰苦;②边塞路途遥远;③远离家乡,对周围环境的陌生与畏惧。(1点1分)
(2)对比:① 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的寒冷与火处的热则形成鲜明对比,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②一行、一宿形成对比,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这样的长久。(手法1分,分析4分)
(3)①对边塞行军单调又艰苦生活的怯惧;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对有故乡月陪伴的慰藉之情。(1点1分)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巧妙,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巧用夸张。写马汗水落地踏土成泥和日行万步之多,巧妙地突出行程的辛劳和漫长。②巧借写马来写人。写马流汗与奔驰,巧妙地表现出作者路途的劳累和艰辛。
答出①的,给2分;答出②的,给3分。
【试题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赴安西节度使府任职途中,过铁门关至关西馆留宿时所作。前两联回忆一天的行程,首联写早上出发,借马行之急突出行役之苦;颔联写晚上到达宿处时的感受,突出宿处的边远、苦寒。后两联写思乡,抒发了诗人的复杂情感。作为边塞诗,首联描写赴边行程,本无新奇之处,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自己的行程之急、之艰,而是抓住作为脚力的马,通过写马在风雪中奔跑流汗和一天的奔跑步数,既突出了自己的行役之苦,也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和一定的想象空间。

2.表达了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但又豁达豪迈的思想感情。作者心忧边塞遥远,梦中回家也会迷路,表现了对故乡的魂牵梦萦;作者不说自己宿于边塞望月思乡,却反写明月有情,陪伴自己到边关,表现出豁达豪迈的情怀,使深切的思乡之情不流于感伤。
答出什么思想感情的,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试题分析】
这首诗是即事抒怀、触景生情之作。前两联写赴边之行,暗含了行程的艰辛劳累,表现了边塞的僻远苦寒,为颈联抒写思乡之情张本。尾联写思乡,但此时诗人并不仅仅以月来寄寓思乡之意,而是大胆想象,将边关所见之月想象成故园之月,说故园月有情陪伴自己来到边关,这样既慰藉了自己的思乡之苦,也含蓄表现了诗人不因思乡而懈怠边事的豪迈气概,从而扭转了前三联的情感流向,使思乡之情不流于伤感。

翻译赏析

《宿铁关西馆》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注释
⑴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⑵地角:地之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
⑶火处:火山。一说为灯火通明处。天倪:自然的分际。《庄子·齐物论》:“何谓和之以天倪?”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唐王维《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诗中指天边。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⑷迥(jiǒng):远。
⑸那知:哪知。
【作品鉴赏】
《宿铁关西馆》寄宿在铁门关西的客舍中的感受,,征途艰辛,因地处偏远,致使心怯梦迷

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宿铁关西馆》将辛苦、寒冷、怯惧、慰藉等多种感受融为一体,写出了一个平日向往边塞、今日身置边境的军人的复杂感情,真实感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心”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蔷。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心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五、六胜三、四,以有议论而自然。末句爽逸之甚。
明·李沂《唐诗援》:嘉州喜用“梦”字,往往入妙。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至“乡遥梦亦迷”,愈出愈奇矣。
清·屈复《唐诗成法》:首句突然。次联申说雪中,是加一倍法。五。六言不止今夕,亦是加一倍法。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冯班:方君专重议论,何也?诗用议论,则意尽言中,无余味,宜戒之。议论极是诗病。冯舒:第四句不解。何义门:第二以“朝”字映出“宿”宇。结句极凄凉,却不败意。纪昀:“倪”,端倪也,犹俗语天尽头耳。六句沉着。

作者简介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208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宿铁关西馆》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