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临高台》和《临高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08 05:00:0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临高台
作者:沈约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原文】临高台
作者:萧衍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具体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AE(选对一项得2分)
(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3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3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赏析

《临高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沈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作品鉴赏】
《临高台》诗人极目山河时那种瞻望弗及的空寂感和惆怅感,不言愁而愁绪自见

《临高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解题》曰:“古辞言:‘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若齐谢朓‘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而已。宋何承天《临高台》篇曰:‘临高台,望天衢,飘然轻举凌太虚’,则言超帝乡而会瑶台也。”按《乐府诗集》所收魏文帝曹丕《临高台》,即《乐府古题》所谓古辞,而谢朓、王融、梁简文帝、沈约、陈后主、张正见、萧悫诸作,或言高台望远之情,或写崇台眺望之景,可见齐梁以来诗人已将《临高台》视同诗题了。沈约此作,抒写高台望远而不见的愁绪,是六朝诗人此题中写得比较好的一篇。一开头就从反面着笔。“高台”本以望远,而反说“不可望”,起势突兀,给人以悬念。紧接着,用顶针格重复上句末尾“望”字,对提出的悬念加以解释——“望远使人愁”。两句一纵一收,一开一合,有顿挫波澜,同时又显得流畅自如,富有气势。以下就紧紧围绕“望远使人愁”这个主意来写。“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三四两句写高台远望所见:重重叠叠的山岭,一直往远处绵延伸展,不见断绝;悠长不断的河水,也一直向前方蜿蜒流去,不见尽头。登高所见的山河阔远之景,本当使人神远,但由于所思念的人远在“连山”“河水”之外,那重叠的连山便反而遮断了望远的视线,那悠悠的河水也更牵引着自己的悠悠念远之情了。两句大处落笔,写景浑括,景中寓情,令人想见诗人极目山河时那种瞻望弗及的空寂感和惆怅感,不言愁而愁绪自见。

《临高台》诗人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仿佛是为了解释读者心中的疑问,接下来两句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所思者之所在作了明白的交待:“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身在江南,而对方则远在洛阳,则不但距离遥远,而且南北隔绝了。这两句如作一般叙事看,不过如上文所说,交待所思者之所在而已,妙在于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摇曳有致的格调又加强了这种忧伤无奈的情感。七八句就在上六句的写景、抒情、叙事的基础上作一总收:“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望远本为解忧,但望而不见,反增离愁,则不如不望了。这一联正反应首联“不可望”“使人愁”,首尾贯通。诗的意思极明白单纯,不过抒写高台望远不见的愁思,也没有刻意经营的警句,完全是素朴的家常语,但读来却感到有一种真挚的情思流注盘旋于字里行间,而且能明显感到抑扬开合的节律和情感的起伏流动。沈约是新体诗的倡导者,但他的佳作如《别范安成》及此篇倒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汉魏古诗情感朴质真挚,情味隽永的特点。这说明,一种新的诗歌理论及体制从倡导到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旧的体制与写法运用起来往往更加得心应手。沈约生活的时代,南北对峙已经延续一个多世纪。诗中所说的远在“洛阳南陌头”的所思者,究竟是实有其人还是虚拟,究竟是写实还是象喻,恐怕很难肯定。有意思的是,梁简文帝的《临高台》中也出现了“洛阳道”的意象,诗云:“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与沈作对照,似乎可以悟出所思的“情人”多少带有虚拟象征的意味。但所指为何,就难以妄测了。

《临高台》原文翻译及赏析(萧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髣髴洛阳道,道远离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作品鉴赏】
《临高台》“高”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梁武帝萧衍所作的这首《临高台》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沈约

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于元嘉...

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2081.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临高台》和《临高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