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关于经济学家邹至庄的成长故事的作文

精品作文 时间:2023-09-14 01:08:4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关于经济学家邹至庄的成长故事的作文》【第一篇】

  邹至庄真正独立地进行经济学研究,是从寻找博士论文题目开始的,他感慨地说,这一过程非常不容易。事实上,不止他一人有类似的经验。找一个合适的博士论文题目往往比写作过程更困难,因为题目太大可能无法驾驭,但题目太小又难出新意,它既要考人的判断力,而又与运气有关。

  1951年,邹至庄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由于第一年就通过了学科考试,所以在1952年他就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的一年,他既不用上课也不用读书,于是满怀把握,以为两年之内就可以把博士论文写完,谁知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竟还找不到合适的题目。

  但邹至庄这样折腾一年,决非白白浪费,他得到了很多无形的训练。从写博士论文开始,他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研究进程:先花时间把有关的经济理论弄清楚,然后再接触实际的数据资料,之后研究成果就会水到渠成地出来。他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题目,那就是研究美国的汽车需求,因为他曾修读过消费需求理论与计量,对有关的理论相当熟悉,而且自己也很有兴趣,所以就选择了汽车这种耐用品作为研究对象。

  邹至庄最终在1955年完成了《美国汽车需求》,并在两年后(1957年)出版。围绕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曾发生过不少有益的争论。芝加哥学派的学术作风向来以强悍着称,研讨会上的争辩更是从来不留情面,着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是邹至庄的指导老师之一,他为人比较顽固,他们两人辩论的时候简直就跟吵架没两样。弗里德曼直嚷:不对!不对!但事后他又对邹至庄说:要是你写的东西没有价值,我不会和你吵;正因为你写得好,我才和你吵。看来,能跟弗里德曼大吵一场也是要有资格才行的。

  1960年,邹至庄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检验两条线性回归方程式的系数是否相同》,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着名的邹氏检验(Chowtest),邹至庄由此在经济学界声誉鹊起。

  对于如何做学问,邹至庄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觉得,只要每天有三四个小时头脑清醒全力以赴地思考问题,就够了;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问题,有五个小时也可以了。至于思考什么问题,可以在每天起床时先考虑一下。如果对一个问题,每天都能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日积月累起来,几个月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对大的研究方向,邹至庄则觉得应以兴趣为主,机会为辅。如果没有兴趣,研究一定做不好。但如果光有兴趣,没有机会,也难以成事。

  不过总的来说,邹至庄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曾有两家电脑公司为权益纷争而诉诸法院,请他和斯蒂格勒代表其中一家公司提供证词。这是份报酬非常优厚的差事,因为他代表公司去加州准备出庭,自出门那一刻开始计算,包括乘飞机、住宿旅馆的时间都算在里面,付给他们200美元的时薪,就是晚上在家里阅读有关文件、书籍也同样计费。但干到后来他深感厌倦,觉得就学术研究而言,这件事实在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也就不想赚这钱了。官司前后持续了一年,结束的时候,他大有如释重负之感。

  邹至庄在促进中国与美国经济学界交流方面也有重要贡献:1984年的微观经济学暑期班结束后,他到华东一带旅游,其间,他写信给当时的高教司副司长兼北大教授夏自强、王复孙、王泽农三人,表示愿意与教育部合作,选派优秀的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邹至庄回到美国一个星期后,教育部回复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在1984年底就开始了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考试。第一批参试者有一百六十多人,其中63人经邹至庄安排出国,1985年开始正式派遣出国。自此至1988年的四年里,邹至庄一直都在帮助中国学生到美国攻读经济学。

  但后来,邹至庄发现,经他选派出国的留学生,有95%之多,最终留在美国没有回去。同邹至庄一样热心于帮助中国学生赴美学物理学的李政道,在遇到同样的情况后十分不满。但邹至庄却有与李政道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首先,人们为争取出国,积极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因此使经济学在中国大陆得以迅速发展,仅仅是这一点,就已使中国的经济学界受益不尽。其次,他觉得栽培留学生的目的,不应只将目光狭隘地局限在中国,而应看作是为世界培养人才。

  这些留学生不管最终留在美国还是中国,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从事学术研究,总还是有益的。最后,留学生虽然留在美国,并不等于他们就不肯或不能为中国服务,有时短期回国讲学,或利用在国外的便利,协助国内的学者到国外访问,及筹集国内学术活动所需之经费等等,都一样是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有了这样的想法,再加上邹至庄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自由学者,坚信自由是个人进行抉择时所需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因此,他不像李政道以及在国内协助学生出国的教育部官员那样,竭力说服留学生回国。如果有留学生去问他这方面的问题,他一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作长远的考虑,以学生本人的效用最大化为原则。邹至庄提出,只要中国内部的经济及其他环境改善,即使是外国学者也会不请自来,更不必说有着浓厚的报效国家的道德情结的中国人了。这大约也是一种经济学的思路吧。

《关于经济学家邹至庄的成长故事的作文》【第二篇】

  邹至庄真正独立地进行经济学研究,是从寻找博士论文题目开始的,他感慨地说,这一过程非常不容易。事实上,不止他一人有类似的经验。找一个合适的博士论文题目往往比写作过程更困难,因为题目太大可能无法驾驭,但题目太小又难出新意,它既要考人的判断力,而又与运气有关。

  1951年,邹至庄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由于第一年就通过了学科考试,所以在1952年他就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的一年,他既不用上课也不用读书,于是满怀把握,以为两年之内就可以把博士论文写完,谁知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竟还找不到合适的题目。

  但邹至庄这样折腾一年,决非白白浪费,他得到了很多无形的训练。从写博士论文开始,他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研究进程:先花时间把有关的经济理论弄清楚,然后再接触实际的数据资料,之后研究成果就会水到渠成地出来。他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题目,那就是研究美国的汽车需求,因为他曾修读过消费需求理论与计量,对有关的理论相当熟悉,而且自己也很有兴趣,所以就选择了汽车这种耐用品作为研究对象。

  邹至庄最终在1955年完成了《美国汽车需求》,并在两年后(1957年)出版。围绕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曾发生过不少有益的争论。芝加哥学派的学术作风向来以强悍着称,研讨会上的争辩更是从来不留情面,着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是邹至庄的指导老师之一,他为人比较顽固,他们两人辩论的时候简直就跟吵架没两样。弗里德曼直嚷:不对!不对!但事后他又对邹至庄说:要是你写的东西没有价值,我不会和你吵;正因为你写得好,我才和你吵。看来,能跟弗里德曼大吵一场也是要有资格才行的。

  1960年,邹至庄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检验两条线性回归方程式的系数是否相同》,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着名的邹氏检验(Chowtest),邹至庄由此在经济学界声誉鹊起。

  对于如何做学问,邹至庄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觉得,只要每天有三四个小时头脑清醒全力以赴地思考问题,就够了;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问题,有五个小时也可以了。至于思考什么问题,可以在每天起床时先考虑一下。如果对一个问题,每天都能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日积月累起来,几个月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对大的研究方向,邹至庄则觉得应以兴趣为主,机会为辅。如果没有兴趣,研究一定做不好。但如果光有兴趣,没有机会,也难以成事。

  不过总的来说,邹至庄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曾有两家电脑公司为权益纷争而诉诸法院,请他和斯蒂格勒代表其中一家公司提供证词。这是份报酬非常优厚的差事,因为他代表公司去加州准备出庭,自出门那一刻开始计算,包括乘飞机、住宿旅馆的时间都算在里面,付给他们200美元的时薪,就是晚上在家里阅读有关文件、书籍也同样计费。但干到后来他深感厌倦,觉得就学术研究而言,这件事实在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也就不想赚这钱了。官司前后持续了一年,结束的时候,他大有如释重负之感。

  邹至庄在促进中国与美国经济学界交流方面也有重要贡献:1984年的微观经济学暑期班结束后,他到华东一带旅游,其间,他写信给当时的高教司副司长兼北大教授夏自强、王复孙、王泽农三人,表示愿意与教育部合作,选派优秀的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邹至庄回到美国一个星期后,教育部回复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在1984年底就开始了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考试。第一批参试者有一百六十多人,其中63人经邹至庄安排出国,1985年开始正式派遣出国。自此至1988年的四年里,邹至庄一直都在帮助中国学生到美国攻读经济学。

  但后来,邹至庄发现,经他选派出国的留学生,有95%之多,最终留在美国没有回去。同邹至庄一样热心于帮助中国学生赴美学物理学的李政道,在遇到同样的情况后十分不满。但邹至庄却有与李政道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首先,人们为争取出国,积极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因此使经济学在中国大陆得以迅速发展,仅仅是这一点,就已使中国的经济学界受益不尽。其次,他觉得栽培留学生的目的,不应只将目光狭隘地局限在中国,而应看作是为世界培养人才。

  这些留学生不管最终留在美国还是中国,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从事学术研究,总还是有益的。最后,留学生虽然留在美国,并不等于他们就不肯或不能为中国服务,有时短期回国讲学,或利用在国外的便利,协助国内的学者到国外访问,及筹集国内学术活动所需之经费等等,都一样是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有了这样的想法,再加上邹至庄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自由学者,坚信自由是个人进行抉择时所需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因此,他不像李政道以及在国内协助学生出国的教育部官员那样,竭力说服留学生回国。如果有留学生去问他这方面的问题,他一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作长远的考虑,以学生本人的效用最大化为原则。邹至庄提出,只要中国内部的经济及其他环境改善,即使是外国学者也会不请自来,更不必说有着浓厚的报效国家的道德情结的中国人了。这大约也是一种经济学的思路吧。

《关于经历的财富的作文》【第三篇】

经历的财富

如遇见烈风,闭目感受;如遇见暴雨,闭目倾听;如遇见炽热,敞开微笑。看见饥饿的人给他食物与水。看见疲惫的人,去他们身边帮助。看见愁闷的人,给他笑起来的气力。看见贫苦的人,给他继续走的信念。我有一个很怪的脾气,看了鬼故事 就会做噩梦。一被吓醒在也睡不着了,看了鬼片也一样。有一次,我向同学借了一本叫《鸡皮疙瘩》是一本写鬼故事的书。我看完后,正好是要睡觉的时间,我收好东西洗脸,刷牙后就睡觉了。可是,正在我睡的正熟的时候,突然惊醒。干啥了?做噩梦了呗。我回想起那个情节: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那时已经十点了,我看看手表便向回家的路上走去。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血淋淋的头从我的脖子后面伸了出来,还是个女的。披头散发......啊!的一声我便惊醒了。(过程就是这样)我打开灯,拿手机一看,已经是凌晨三点。我关上灯躺下却再也睡不着了。我在床上抱着我的毛绒娃娃:小狗,滚来滚去,又从被子的一边钻到另外一头。睡不着啊!我在心里呐喊。在这时我又想到了噩梦的情节和一个漫画鬼故事,更加睡不着了,还害怕了起来。呜呜呜,谁来救救我啊!我在心里呐喊。这时,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对!我又没做亏心事,我怕什么嘛。可是,还是有些害怕。这时,我便做了一个傻乎乎的举动:我拿着小扇子说:鬼!我才不怕美女呢!你过来,我打死你!哼!我边走边说,啪的一声我打开灯,走到床边拿着被子出气,还边说:讨厌,讨厌。可是,我没过多久便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的举动太傻了。克服害怕,也是经历的财富。不谈害怕,害怕会引你而去。不谈失败,失败会引诱前去。不笑疾苦,疾苦会跟随你前来。对于害怕、苦难和悲伤,常看,常想,常去忘记。不可讥笑,不可让它成为你心上的重担和尖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uowen/jingpin/9154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关于经济学家邹至庄的成长故事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