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关于题目拟定的几个方法的作文

精品作文 时间:2023-07-05 09:07:1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关于题目拟定的几个方法的作文》【第一篇】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无疑是一双靓丽的眼睛,不仅能吸引读者,夺人眼球,而且能正确而生动地概括全文。既然一个好的标题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标题才算好呢?

  一个好标题,起码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洁、新奇、概括性强。困为一个标题过于冗长,就不够醒目,就不能快速进入读者的视野,反而会增加读者阅读上的心理负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对于新奇来说,我想只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的人都知道,它对于一篇文章的标题、选材、立意有多么的重要。它能让读者打破常规,用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去阅读文章,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对于概括性这个方面,它能让读者统观全文,先入为主,极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熟悉了好的标题具备的条件,那怎样才能拟好作文题目呢?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谈谈。

  首先,我们来看半命题作文的标题。相对而言,这种作文题目写作的范围要窄一些,一般情况下,题目中都会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选项。诚然,根据这些选项,我们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但是,我们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补充。例如,那一天,我好(伤心、快乐、委曲)虽然给出的选项都不错,,也很适合我们同学选材,但我们也可独辟蹊径,令人刮目相看。如把题目拟为:那一天,我好骄傲;那一天,我好自卑等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其次,是话题作文的拟题。可以说,话题作文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风靡全国的一种作文考题形式。因此,学会给话题作文拟题显得尢为重要。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我认为可以用下面几种方式进行拟题:

  一、直接以话题作为作文题目。这种方式在话题作文刚刚出现时比较普遍。

  二、在话题的前后加字加词作为题目。如以家为话题作文,我们采用这种方式,能拟出丰富多彩的题目:我的家、我有一个快乐的家、爱大家,才能有小家、家中趣事、我讨厌我的家等等。

  三、引用歌名、剧名作为题目。仍以家这个话题为例,我们可拟成:快乐老家歌曲《快乐老家》、我想有个家歌曲《我想有个家》、我爱我家电视剧《我爱我家》;再如话题感恩,拟题为:感恩的心歌曲《感恩的心》。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名等作为题目,既创新又有似曾相识之感,不失为一个好题目。

  四、活用诗句或歌名、成语。如委曲这个话题,拟为:都是风儿惹的祸歌曲《都是月亮惹的祸》;母爱,拟为:天亦有情诗歌《采桑子重阳》;合作,拟为:风雨同路成语风雨同舟。这样,经过我们的活用,看似熟悉的东西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当然,除此以外,拟题的方式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让我们的作文有一双靓丽的眼睛。

《关于题意审题的作文》【第二篇】

  全国小升初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小升初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小升初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2006年全国小升初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2008年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小升初语文试题分析》)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

  (1)关键词语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再如:

  很多人千里迢迢寻找隐居的武大师,期望能从武大师那里学到绝招。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两桶水都没有挑满。按照人们的想象,他应该挑得满满的。有人不解,问大师,大师回答说: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大师的回答,其实就道出了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适中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而广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适中的问题:比如,人若无目标,就会碌碌无为;目标过高,往往会因为无法实现而丧失信心;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应该定得适中。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又。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否则,外公怎么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

  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耻而后进

  ②知错就改

  ③人贵有自尊之心

  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为偏离题意。

  (3)察情感倾向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出题人的观点态度从去发掘。如:

  根据下面一则短文,按文后要求作文:

  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要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为将军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要从赞美老师方面考虑。

  (4)辨相互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以题意作文的审题立意,不能不管材料而自行确定,不能另搞一套,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要从材料的内容意义出发去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也不应孤立运用,而应相互联系、综合使用。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侧面或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某个侧面或角度的立意去作文。

《关于体会拟人的精彩的作文》【第三篇】

  在我们所学的很多课文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冰心《谈生命》)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王鼎钧《那树》)

  以上两课片段中都运用了大量的拟人。那么何谓“拟人”呢?“拟人”又是如何分类的呢?运用拟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谓“拟人”,通俗地说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把物当作人一样来描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等,一般可分为生物拟人,非生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三种。如:

  (1)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舒婷《致橡树》)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同上)

  (3)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铁凝《哦,香雪》)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同上)

  (5)真理可能被遮掩顷刻,真理却永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飙》)

  例(1)是以动物拟人,鸟儿被赋予人的感情、人的动作;例(2)是以植物拟人,树根被赋予人的动作;例(3)和例(4)是以非生物拟人,都赋予了人的动作;例(5)是以抽象事物拟人,“真理”的性质得到形象地阐述。

  由此可见,前面所举课文中的例子其拟人的类型并不完全相同,《谈生命》是以“生命”这个抽象事物进行拟人的,应该属于抽象事物拟人;而《那树》是以“树”这个植物进行拟人的,属于生物拟人。运用拟人一般可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趣味性。如上文中提到的《谈生命》用了一连串拟人化的语句,把一个抽象的事物——生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似乎让人触摸到了生命的气息。再如《那树》中的拟人,同样非常精彩,先是连续运用四“立”,运用“立”这个拟人化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接着运用“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等描写外貌、神态的语句形象地写出了树为了长期造福人类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可以看出,简单的拟人,表现力并不简单,表现力同样非常精彩。

  练一练

  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那树》)句中”呻吟“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描写你家的某一个物品或小动物,注意写出其特点。

  参考答案:

  1.“呻吟”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诉诸听觉,形象生动地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从而间接地表达作者对伐树人的愤恨。

  2.答案略。提示:本题关键不仅是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要形象,要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uowen/jingpin/7289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关于题目拟定的几个方法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