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关于文言文教学思考的作文

精品作文 时间:2023-06-26 01:03:4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关于文言文教学思考的作文》【第一篇】

有人问我:小升初语文开卷,学生养成了懒得背诵的习惯,但上了高中以后又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文言文,孩子们的确力不从心,这该如何是好?对于小升初语文开卷的是是非非,很多专业刊物上已经有过不少的精辟论述,这里我想就文言文的背诵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近些年来,一些中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背诵起来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记忆力较差而对文言文又没有特殊爱好的同学而言,就更加怀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我已上大学的女儿,也曾经受过这种磨难。后来,我无意间发现她学习《石钟山记》、《赤壁赋》等文章时,很快就背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问其原故,她说:“我十分喜欢苏轼,也十分喜欢苏轼的这些文章,因此背起来就快多了”。

原来如此,她是受感情因素的影响,那何不在每次背诵文言文时就注意去培养一下对于作者或作品的感情呢!带着这种信念,我让女儿再次返回去背诵《游褒禅山记》,她本来是不喜欢王安石的,喜欢苏轼的人一般不会怎么喜欢他。但为了背诵这篇课文,她就用各种方式去培养对文章的感情,通过反复地读,她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看出志的重要,从“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体会到了力的重要,“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中悟出了物的作用,从而读出了这篇文章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它以一个简单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情,要想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都必须具备志、物、力三个条件而无任何捷径。女儿正是从中体会到了这篇看似平常的文章中蕴含的深厚的现实主义之美,在游记这个充满情调的题目下,这的确是一篇优秀的充满理性光辉的文章,才放下对王安石的成见,文章背起来也顺利多了。

所以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背诵文言文也是如此,必须首先用激情去感动你的大脑,培养对课文的兴趣,从而满腔热情地去背诵这篇课文。这里一般有两种途径:其一,充分地去了解作者,找寻自己与作者之间的相通点,缩小自己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培养自己对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样爱物及乌,你就会去喜爱他的作品,只要你喜欢上了他的作品,你就会用心灵去解读它,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其二,如果你确实找不到喜欢这个作者的理由,那么你就努力地去读懂他的文章,在读中去领悟、体验、揣摩,加深对课文关键词的感知,挖掘文章中潜藏的美,让课文中的精彩来打动自己,从内心深处培养对文章的爱,然后怀着激情去品读它、背诵它……于是你便会发现,背诵文言文原来也并不是一件太痛苦

《关于文言文句式停顿规律的作文》【第二篇】

  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节奏停顿的划分普遍感到困难,对试题中出现的关于文言文句式停顿知识的考查也感到头疼。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呢?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辨认。

  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

  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普/性深沉有岸谷。(《赵普》)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例: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例: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例: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五、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

  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例: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2.介宾短语。例: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

  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备考指要的作文》【第三篇】

  小升初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二类: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三类: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第四类: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uowen/jingpin/7005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关于文言文教学思考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