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塞下曲其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21 09:03:5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答: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咸是都的意思。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答: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水是寒冷刺骨的,而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诗人通过取眼前所见的平常景色赋予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塞外那种冷到刺骨的感觉,也为下文粗目惊心的白骨和破旧的城墙做了铺垫。寒水和刀风虽冷,却冷不过眼前那种凄惨与荒凉。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B.风似刀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秋风逼人的寒意,与平沙黄尘的环境协调一致。
C.诗人追思历史之后,黄尘足今古一句使景物与情思紧密联系,衔接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凄清、忧伤的意境。
7.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8.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3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单于趁着黑夜逃跑。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纷飞的大雪堆满了弓刀。
注释
①月黑:没有月光。
②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的称谓。
③将:率领,带领。
④轻骑:轻装的骑兵。

【作品鉴赏】
《塞下曲其二》通过写边疆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敌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感
这首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本诗描写了一个要出发追击的场面。诗人只描写了准备的场面,没有写结果,也没有写出去的状况,却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神韵无穷。卢纶一共六首,这是第三首,描写边疆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分飞的夜晚追击偷偷逃跑的敌人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逃走.他们的行动惊动了已经栖息的大雁,大雁高高飞起,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将军当即决定率领轻骑部队追逐.部队整装待发,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铺叙将士的精神风貌,神武英姿,而是捕捉了一个不为常人注意的细节: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大刀上落满了雪花--诗人让镜头离开了勇士的面部,聚焦在落满雪花的武器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个画面中,我们虽然看不到英勇守卫边疆的将士,但是在漫天飘飞的雪花和寒光凛凛的兵刃的辉映中,他们的豪迈气概已经跃然纸上.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塞下曲其二》描写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表现了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913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塞下曲其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