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15 21:03:2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作者: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1.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2分)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1分)通过峨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愁怨。(1分)
2.(4分)①比喻。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之眉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策,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答出两点即可)(表现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1分,共4分)

翻译赏析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眉是那样的秀美,只有妩媚的春山能与之比美,可惜它却皱得紧紧的。别让泪水打湿了花枝,使花儿也像人一样消瘦。因为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为什么每天倚着栏干发愁?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
注释
①一落索:《词谱》卷五:“欧阳修词,名《洛阳春》。张先词,名《玉连环》。辛弃疾词,名《一络索》。”按贺铸词,有“初见碧纱窗下绣”句,名《窗下绣》。清吴绮词,名《玉联环》。毛本注云:“《清真集》作《洛阳春》。”按:《六一词》有《洛阳春》词,即此调,又名《玉联环》,皆北宋之旧名。《词统》作《一络索》。双调46字。上、下阕各23字4句3仄韵。
②共:介词,同、跟。春山:古诗中一般将美人的秀眉比喻为春山。春山:春天里的山野。
③可怜:可惜。长皱:指经常愁眉不展。
④湿:沾湿,打湿。此句用李商隐《天涯》:“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枝。”及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忆君清泪如铅水”诗意。
⑤恐花也、如人瘦:罗忼烈云: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程垓《江城梅花引》“一夜被花憔悴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朱淑真《菩萨蛮》“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皆自清真句化出。
⑥清润:形容她吹萧时乐声清亮幽润。玉箫:玉制的箫,此处为箫的美称。闲久:闲置巳久,久未吹箫。
⑦知音:喻知心人。
⑦但:只。取:助词,表动态。亭:古代设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作品鉴赏】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通过摹写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愁和内心少为人知的深深悲哀

清·刘熙载《艺概》指斥周邦彦词“周旨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杂志亦不乏贬斥之词。其实,《清真集》编入“春景”类,描写闺情之作的词,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委婉含蓄、别开生面,这首小令就是其中一首。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首先描写女子的外貌。以“春山”喻眉毛,以个别代整体,写人之美,五代冯延巳即有“低语前吹频转面,双眉钦恨春山远”。美成用“争秀”二字,有意同“春山”比秀,比“春山”更秀。“争”字意味深长,以动写静,更见生动。因为词人善于点化,化腐旧为新鲜,远比“淡淡春山”、“淡扫蛾眉”、“春山八字”、“眉蹙春山”具有新意。“可怜长皱”充满词人的主观情感。“春山”喻眉颇具清俊之气。上句写外貌,下句表现内心愁怨。只描摹秀眉之美,让人想象其容貌之俊。层层翻出新意。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承上,以花喻人的容貌,写哀怨情况。“清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落泪,呈现出一个美的画面,虽非首创,确也奇异。唐·白乐天《长恨歌》用“玉容寂莫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妃伤心掉泪;冯延巳《归自谣》用“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亦系客观描写,而周词运用翻进一层的手法。用花瘦比人瘦,古人诗词也用过,宋·黄庭坚《蓦山溪》‘‘春风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写伎女陈湘,也是客观描写,没有写出诗人内心之感受。而周词活用前人词句,不重复前人意思,另辟新境:似乎少女娇嫩的脸上,连几滴眼泪都禁受不得,会“滴破胭脂脸”。着眼于花,花人合一,用笔深婉。同宋-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词人无限的怜惜之情,渗透着词人无尽的关切之感。推陈出新,别出心裁,曲折顿挫,摇曳生姿。将那委婉的情致、深厚的意韵,有层次地有深意地不断传出,故有“词家神品”(王又华《古今词论》)之赞誉。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描写词人对女子的深切怜悯和体贴,抒发了一种跌宕生姿的态势和愁恨的旋律

上片主要写外貌,下片着力写内心。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清润”句承上,从侧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绪、满腹愁思。写其愁恨,先写“玉箫”,是象征,作陪衬。人物的风姿、孤寂从“知音稀有”中显露无遗。“知音稀有”是全词之主旨,也是愁恨的原因。既说明其才艺出众,又点出其歌伎身份。昭君出塞,尚有琵琶以寄幽怨,词中女子连托玉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没有了,深化了“知音稀有”的程度。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欲知”、“但问”与上片“可怜”、“莫将”前后照应,连属成句,巧设问答,运用相同的笔法,既像是女子自我内心的剖白,“顾影自怜”,又像是词人对女子的深切怜悯与体贴人微。“日日倚栏”、“亭前柳”,会使人不禁想起唐·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见柳就会引发离愁,触动闺情。词中女子日日倚栏凝望,离愁别恨,日积月累,积久弥多,足见闺怨之深。杨柳是愁怨的见证,“愁”而但问“亭前柳”。最后轻点一笔,一切都得到解释,全词也一气贯通了。据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天籁轩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欲知……但”,虚词的使用,显示出一种跌宕生姿的态势,回荡着愁恨的旋律。点出“日日愁”,同上片“可怜长皱”上下呼应,又“问取亭前柳”同“莫将清泪滴花枝”前后照应,进一步渲染。向亭前柳“问取”,暗示因离别而伤感而愁怨,含蕴深沉。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通过写抒情女主人公的外貌与情态和她的心情愁思,表达了相思之愁
一曲小令,化用前人诸多诗词名句,自成佳制,别创新意。诚如《乐府指迷》所云:“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沈义父所说值得仔细体味。宋·张耒《秋蕊香》‘‘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依旧”,可以作为这首词的注脚。“闺情”这个题目,是宋词中常见的。但周邦彦词写得新颖别致,不同凡响。闺情词自必以描写闺中女子为主,此篇不同凡响,就在于在同类题材中,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无称艳的辞藻,无刻意的雕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含蓄委婉的笔致、清淡雅致的风格,给人以轻松率意之感。
这首词以“知音稀有”为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知音之叹是传统的题材。从上古“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到中古“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峄》),“知音谙吕”,“知音识曲”。自先秦、汉魏,乃至唐宋,“知音”一词时见出现。就是周邦彦《清真集》中,也时有知音之叹,如《意难忘》‘‘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至于(玉楼春》所谓“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乃是词人感伤官场难逢知己而向青楼混迹之悲;《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女子,以及这首词中的女子,都是写歌伎知音之叹,同时也寄寓了词人个人的知音之感。
【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倚阑”二句写景俊逸,拟诸诗境,有“十里晓风吹不断,乱红飞雨过长亭”意境。“落霞”二句寄怀天末,离思与落霞孤鹜齐飞矣。
罗忼烈《周邦彦清真集笺》:《古今词话》所引《耆旧续闻》,谓此亦为李师师作。此盖应歌之词,代妓而作耳,苟如《续闻》所言,则作者方主李师师家,又何离恨之有?亦自相(牛氐)牾也。
刘斯奋《周邦彦词选》:李清照《醉花阴》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脍炙人口。此词亦有“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之句,情味似稍逊。然李词确系女性口吻,周词则属男子言语,亦至为明显。至于得句孰后孰先,其间有无渊源影响,则不可考矣。
钱鸿瑛《柳周词传》:本词是周邦彦少年时作品,描写的对象是年轻女子,很可能是歌妓。主要写她内心不为人知的深深悲哀。

作者简介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839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