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鸣沙过雁》和《春雁》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10 21:08:2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鸣沙过雁
作者: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原文】春雁
作者: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1.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 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写法,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等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坠玉运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坠落在地上一样清脆。(答出手法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雁,但是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同的。无名氏的诗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王诗则借春雁在春天来时由南方飞回家乡,来表达了自己不愿留在温暖舒适的他乡、想要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翻译赏析

《鸣沙过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注释
①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道光续修中卫县志》云:“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 此地历史久远,建置变更频繁。据《隋书·地理志》载:“后周置会州,寻废。开皇十九年置环州及鸣沙县。大业三年州废,有关官。”至唐,鸣沙县隶属屡更。“武德二年,置西会州,以县属焉。贞观六年,废西会州,置环州。九年,废环州,县属灵州。”神龙初为突厥默啜所据,咸亨中收复,置安乐州,以处吐谷浑部,后没于吐蕃,大中时收复改威州。至宋,为西夏鸣沙县,元又复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洪武初,徙其民于长安,遂为空城。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金濂重修故城,隶西路宁夏中卫。鸣沙州北边是黄河冲积平原,有许多湖泊、滩渚,很适合大雁等各种候鸟栖息。鸣沙州又是历代军事重镇,它北以黄河为依托,东以牛首山为屏障,南可直抵平凉,到达长安,是历代兵家屯兵之地,降至明代亦然。故诗人在听到南飞的大雁数声鸣叫时,不禁想起了“征人”是否有寒衣。很有时代特色。
②秋成:谓谷物经秋而有成。《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作“秋城”。
③“过雁”句:大雁飞过鸣沙时的几声鸣叫就像玉石堕落在地上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
④征人:此指出征远行的人。

【作品鉴赏】
《鸣沙过雁》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

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写法,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等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坠玉”运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坠落在地上一样清脆。 诗通过雁的鸣叫联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

《春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夜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雁儿盘算着路程,准备立刻从楚水边飞回燕山旁。不要怪我春天一来就要回去,江南虽好,却是他乡!

创作背景编辑

明成祖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诗人王恭被荐举为翰林待诏,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之后,被授为翰林典籍。可是诗人厌倦仕途,于是辞官返回家乡,这首诗便写在回归家乡的途中 。

注释

①衡阳:今属湖南省,在衡山之南、有山峰势如大雁回旋,名回雁峰。相传北来的大睚到此不再南飞,遇春飞回北方。

②楚水:泛指古代楚地的江湖。战国时,楚国占有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浙的大部地区,这里言楚,即指江南。

③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从潮白河谷到山海关,由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

【作品鉴赏】

《春雁》王恭通过描写衡阳归雁,不恋江南风光,春到衡阳便北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怀

咏雁的诗通常借秋雁南飞的形象,抒发在北方的游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这首诗却相反,塞北虽苦,但终究是故土。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上一层楼。

诗歌首句从春到衡阳切入,语气中充满欢欣。诗人一开章就说“春风一夜到衡阳”,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从冬到春的岁序交替。乍看起来,好像有悖于常理,仔细一琢磨,这洋溢着人们对暖风乍至、大地春回的轻松喜悦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雁儿正久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因而对此特别敏感,暖风初至,便喜不自胜;第二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雁并不是因此赢得舒缓喘息的时机,而是产生急切离开的归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准备立刻从楚水之畔飞回燕山之旁。这一层跳跃,写出大雁归心的急切,可说是“闻风而动”,绝无犹豫。“楚”,当然是指大雁生活的南方;“燕”,却是寒冷的北国,山水互文见义,正说明从南到北,这中间,要经历干山万水。“万里长”显示了大雁征程的遥远。而此时的江南,春色佳丽,正好流连。对此,人们心头困惑自然转化为对大雁的质疑,不但诗人要“怪”,连读者也要“怪”。

《春雁》王恭对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造意新颖,沉著蕴藉

后两句当然是大雁的回答——“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诗人用托物咏怀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感,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王恭是福建闽侯县人,江南本来就是他的故乡,他却说“江南虽好是他乡”,由此看来,诗中的“楚水”、“江南”并非确指某个地域或方位,只不过是一种借代性的语句,指的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朝堂。因而本诗的主题不是表现对故乡的执着的爱,而是表现了诗人想辞官归隐、遁迹林泉,寻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也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意趣 。

本诗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取向不同,不写秋雁南归,寄托羁宦北方的士大夫对南方乡土的思念,而是写春雁,在春风吹到衡阳时,不计从“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程途之苦,坚决要回艰苦的北方去。诗旨不在于区别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现不留恋温柔富贵的官场,甘愿终老田园过吟啸自得的清高日子。

诗歌四句的结构,从弃优就劣这一违背常情的举动,引出疑问,而后归结到全诗的中心,有助于将主题表现得更鲜明,艺术手法上从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惊诧后再以拟人的口吻亮底,加强了艺术效果 。

【名家点评】

《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写雁当然是为了写人,以“江南虽好是他乡”之句,表达自己不愿享受官场之富贵,宁肯在家啸吟自乐的心情。如果确是这样,诗中着意翻新,又有一番深意在 。

《长乐历代诗词赏析》:当代作家、编辑郑黎明: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少留。”王恭以“江南虽好是他乡”表达了同样的感情,指出自己不愿享受京城官场之富贵荣华。宁愿回归故里与友人在吴航山水中啸吟自乐 。

《明诗三百首》:韵文学专家羊春秋:明写春雁,实以自喻。结尾二语,尤有画龙点睛之妙。

作者简介

无名氏

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另外,陈小明、陈大文,常见于香港影视。...

王恭

王恭(?-398年),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大臣、外戚。司徒左长史王濛之孙,会稽内史王蕴之子,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官至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曾先后两度起兵讨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时因刘牢之叛变而兵败,后被捕并被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771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鸣沙过雁》和《春雁》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