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浪淘沙·夜雨》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09 09:09:1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浪淘沙夜雨
作者:梁寅

檐溜泻泉声,寒透窗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一:

(1)上片檐溜泻泉声,寒透窗棂句有何作用?(4分)
(2)词作下片作者情感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紧扣题目描写了夜雨大作、寒气袭人的情状,烘托渲染了冷寂的氛围,(2分)为下面愁生 梦惊做了铺垫。(2分)
(2)先写了诗人一夜牵肠挂肚,担心夜雨使花凋零的心绪;接下来以景写情传达出愁绪顿消的心境;最后欲和故人同听啼莺表达了愉悦的心情。(情感变化2分,分析2分(先答情感变化再分析,亦可)

二: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
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
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翻译赏析

《浪淘沙·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作品鉴赏】
《浪淘沙·夜雨》描写“夜雨”,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形融合,风格悠远

首二句“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不蔓不枝破题而入,从“夜雨”写起。
“泉声”可见雨势之大,“寒透”标明天气之寒。雨水顺着屋檐流下,如山泉泻地,哗哗作响,寒气透入稠密的窗棂,四处洋溢。雨声喧哗,寒气逼人,词人不由满怀愁绪,难以成眠,乃写下一句“愁如百草雨中生”。以草喻愁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场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见之景,词人的愁绪如百草在雨中萌发,妙在即景言情,情形相生,生动自然。 接下来“谁信”二句继续写愁情。夜雨滂沱,声声入耳,这一夜词人犹如作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强入梦后,恍惚间又被惊醒。“谁信”,谓难以置信。“好梦”指什么,词人为罕救蓑雨而惊梦?这些都没有明说,从而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下片“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二句承惊梦而来,一语破的,点明题旨。原来词人之所以会“愁如百草”“好梦先惊”,其缘由就在于担忧无情的夜雨使花儿凋谢,零落成泥。结果如何,只要等到天亮后才晓得。所以他急迫地盼望拂晓,盼望天色转晴。从“只待”二字中,可见词人这一夜是如何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了。夜雨过后,现象如何呢?“彩霞红日照山庭”一句呈现出另一番光景,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绚烂的阳光洒满山庭,不用说,这时词人的心情肯定也会随之一亮,愁绪顿消了。值得留意的是,词人关于担忧了一夜的花儿却只字不提,以不言言之,一笔晃过,花儿怎样样了,飘零了没有?令人深长思之,咀嚼不已。

《浪淘沙·夜雨》将情感活动的轨迹与景物的转换相联合,景生情,情生景,深深为之感染

结句“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仍没有一字提及花儿,但有关花儿的内容尽在其中,含蕴丰厚。“曾约故人”进一步提醒了词人因雨生愁产生“花发恐飘零”的缘由,先前他曾约友人来此原来是为了赏花,而一夜倾盆大雨,花儿飘零势在难免,题中应有之意已无须明说。既然花已凋谢,不用伤情,愁亦无用,好在雨过天晴阳光绚烂,花儿谢了,还有“啼莺”,友人来了就和他一道观赏黄莺在枝头悠扬婉转的鸣叫吧。结尾二句振起词意,笔法迂回,摇曳多姿,流显露一品种似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旷达、随意和萧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神韵无量。 此词构造紧密,层次井然,上片描写“夜雨”惊梦的愁情,下片交待愁情产生的缘由,结句一笔宕开,另辟新境,如抽丝剥笋,层层深化,明晰地展现了词人情感活动变化的轨迹。而这一轨迹又与景物的转换相联合,景生情,情生景,巧妙自然,令人称道。清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读罢此词,本人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词心”,并深深为之感染。

作者简介

梁寅

梁寅(1303--1389年),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下村镇)人。明初学者。元末累举不第,后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当时辖境相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752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浪淘沙·夜雨》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