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从军行》和《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07 09:02:5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从军行
作者: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原文】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作者: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1、两首诗都写了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的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
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2、(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
(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

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陈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东裂,
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苗声却看不到人,
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⑵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⑶折:断。
⑷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⑸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作品鉴赏】
《从军行》“直上”的动态描写,使行军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从军行》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名家评价】
郑州大学教授孟向荣:“反映边防将士为保卫疆止,不畏严酷自然环境的英勇气概。‘横笛’两句意境,颇似电影远景。此一境界,在岑参《醉里送裴子赴镇西》‘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中已经开拓,但本诗写远处天山雪线上一杆红旗不断句上攀登,白雪、红旗相衬,更为鲜明生动,令人精神振奋。”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注释
⑴武威:即凉州,今甘肃武威。判官:官职名,为地方长官的僚属。碛西:即沙漠之西,指安西。行军:指出征的军队。
⑵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从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到鄯善县以南。
⑶都护行营: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行营。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⑷角:军中乐器,亦用以报时,略似今日的军号。


【作品鉴赏】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可见其豪健气概,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体现军队雄壮的军威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
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细细品味,这主要是由于“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明白这一点,末句含意自明。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名家点评】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音节清越(末二句下)。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言天山当五月之时,黄沙烈日,绝少行人,判官独—骑西驰,迅于飞鸟,其豪健气概,不让王尊叱驭。后二句言,所赴行营,远在太白之西。想其在军幕内,闻角声悲奏,正胡天破晓之时。诗意止此,而绝域之军声,思家之远念,自在言外。绝句中意义、神韵、音节,各有所长,此诗用仄韵,故音节弥觉高亮。

作者简介

陈羽

陈羽(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进士第;而他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全唐诗》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729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从军行》和《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