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咏白海棠》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1-05 09:09:3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咏白海棠·林黛玉
作者:曹雪芹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此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此联。(5分)
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6分)


参考答案
1.(1)表现手法:拟人、联想、想象(答出两种即可)。拟人,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2分)
(2)语言: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娇羞,柔美可人。借得朴词见新,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诱人。二词配合,巧用拟人,见姿见态,见色见韵,显出诗人慧心。(3分)
2.(1)碾冰为土玉为盆,玉盆冰土中白海棠清雅,种花之人碾冰为土玉为盆,写出种花人之高洁。
(2)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写出白海棠的洁白、坚贞、孤傲,写出林黛玉的高洁、孤傲。
(3)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也写出林黛玉寄人篱下寂寞、孤独、哀怨的思想性格。
(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深情,写出林黛玉的多情。
总之,诗中白海棠表现出的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诗人通过白海棠含蓄地表现了林黛玉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

翻译赏析

《咏白海棠·林黛玉》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

1.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这句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2.“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3.“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4.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另藏深意。

【作品鉴赏】

《咏白海棠》是《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开社时众姐妹们所作的诗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都门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古时贵族人家的闲情逸致的表现,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当然不会例外。这些诗和有关情节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这种生活的画面。如果从这一角度看,诗本身的价值是不大的,但作为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手段,它仍有艺术上的效用。李纨评黛玉的诗“风流别致”,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可见风格上绝不相混。李纨、探春推崇宝钗,独宝玉偏爱黛玉,评诗的分歧也都表现各自立场、爱好和思想性格的不同。湘云的诗写得跌宕潇洒,也与她的个性一致。这是作者高明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各言志趣。作者甚至把人物的未来归宿也借他们的诗隐约地透露给读者了。探春的诗中“芳心一点娇无力”句,使人联想到她风筝谜中“游丝一断浑无力”,她后来应是江边离别、孤帆远去的(参见其“册子题咏”)。“缟仙”、“羽化”之喻很像与苏轼《前、后赤壁赋》中写自己扁舟江上所见所感有纠葛。

《咏白海棠》以蘅芜君、潇湘妃子、怡红公子、枕霞旧友为主要做诗人所做

宝钗的诗深意尤为明显,“珍重芳姿昼掩门”,不仅描述了对白海棠的珍爱,闭门护理,新手灌水莳弄,十分精心,还可以看出她宝钗的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带有一种高人隐者讽时骂世,又洁身自好的意味。“淡极始知花更艳”,是指宝钗的人格魅力,脂砚斋即批云: 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鸟鸣山更幽”也。(庚辰本第37回双行夹批) “愁多焉得玉无痕”,脂砚斋即批云: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省手。(庚辰本第37回双行夹批) 这里的“高情巨眼”、“讽刺林、宝”八字,可谓是正好道出了作者企图以一种大彻悟的精神来冲销、匡正自己胸中悒悒不平之气的意愿!《老子》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信念,亦出于同样的哲学原理。那么,从“宗庄”、“宗禅”,通过放弃肉体欲念,以获得精神永恒的角度上看,宝钗“您与俺眼向云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忠告,又无疑是作者自身“出世”理念的夫子自道。

《咏白海棠》其诗昭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进一步将红楼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毕竟,曹雪芹除了作为世俗人的一面之外,他还有作为解悟者的一面!
湘云诗“自是霜娥偏爱冷”一句,脂评也已告诉我们“不脱自己将来形景”。所谓“将来形景”,就是说她后来与丈夫卫若兰婚后不久就分离了(续书所写不同)。在第二首中,如“难寻偶”、“烛泪”、“嫦娥”等,皆暗示她和她丈夫后来成了牛郎织女那样的“白首双星”。作者还写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则“也宜墙角也宜盆”的隐义是说她无论是在史家绮罗丛中受到娇养,还是投靠贾府寄人篱下,都能处处顺合环境,随地而宜。其实,这正说明她缺乏黛王那种叛逆性格。称之为“阔大宽宏”,是作者的偏爱。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若非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是很难臻于完美境地的。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9709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咏白海棠》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