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4-03 17:09:3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赵朴初先生为其书斋起名梓室,因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在上海同济,他创办了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教学之余,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遍踏大江南北;参与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1956年,他出版的《苏州园林》一书,成为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阐述了苏州园林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接着又出版了《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后《说园》出版,已是热到洛阳纸贵了。叶圣陶评述《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有人称它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他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正是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从周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其后应苏州政府之请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拙政园等景点,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批评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破坏了园林之美,促使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为蓝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明轩,移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陈从周提倡做学问要讲究世系和传承。有人认为这样会导致门户之见。他却认为,讲世系则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学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传。他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学文学,后因兴趣而改行,故业内有人非议他的学问不正宗。但实践证明,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中国园林之父。

(摘编自张昌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评价陈从周:兄治园林,皆能融会贯通,化而为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是为人师。陈从周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造园重视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摘自《光明日报》2022-09-01《满眼溪山独去时》)

②陈从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绘竹。他的画竹小品或孤枝独干,或竹叶一蓬,题字则为清风之竹、清风过后一帘青等等。下钤的闲章是有竹为家。典出郑板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摘自张昌华《曾经风雅》)

③陈从周先生的同代或之后,有着许许多多古建筑史家、园林学家。他们钩沉史料、测绘勘察,会墨线绘图,抑或计算机上网,可能还会胡诌几句海德格尔、胡塞尔。但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摘自《拾贝岛民的日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梓人是工匠之意,赵朴初先生以梓室名陈从周先生的书斋,先生也喜以梓翁自喻,可见他并不以家自命,而对于匠人、土木匠、教书匠的身份却欣然认同。

B.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盛赞钦敬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著作由于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而臻于高境,《说园》也被人誉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

C.学生们爱听陈从周先生的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是因为他能深入浅出传道、生动形象授课,教学思想和方法既有创见又灵活,让学生们在轻松中获得知识。

D.陈从周先生有竹为家的钤章,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操守的写照。他对于古园林艺术的热爱和为保护救护园林而做出的努力都是这种精神品藻的体现。

E.本文通过记叙陈从周先生的在园林、教育和治学等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坚守的文化品格,文中的相关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陈从周先生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他对中国园林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拾贝岛民的日记》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陈从周挚爱自己的故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业内有人非议陈从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学问不正宗,而他却开辟了建筑和园林事业的新境界,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分)D 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这是自谦之词,先生应该是家,且是大家;B叶老之语是评述《说园》的;C还有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

(2)(6分)①研究著述: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著述《苏州园林》《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说园》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实践创造: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③抢救保护:自觉担当中国古建筑园林的保护与发展重任,积极考察发现古园林开放中出现的商业化功利化的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和领导建言建议,促使苏州园林面貌改观。④推广世界: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将苏州园林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风采,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3)(6分)①陈从周浓厚的故乡园林情结: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家乡的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对故乡园林深厚的情结。②陈从周深挚的精神家园归属:他不是像同代或之后一般的匠人那样简单地进行技术继承,也不会生吞活剥机械照搬西方迎合时尚,而是把对苏州园林和中国古园林的研究事业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价值的归属。③陈从周倾力于中国文化传承:他将园林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就像他所爱的昆曲、诗文等文化符号一样,通过自己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创造性的实际工作,让它们承担起传播继承和推广发扬中国文化的责任。

(4)(8分)

①园林和古建筑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一定传统文化的浸染,是无法在此专业中脱颖而出的。陈从周正是因为不拘于门户,广泛学习借鉴,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融为一体,才独辟蹊径,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园林研究的新境界。从此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文史的积淀,没有艺术的熏陶,陈从周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

②陈从周虽非科班出身,但它善于学习,注重世系和传承,努力掌握所涉猎的各个派系的精髓。由文史到国画,再到古建筑园林,他都问学前辈,就教名师,如陈植、梁思成等先生,一路自修不辍,从《木经》直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恰是一条必须的科班之路。在陈从周先生的年代,像他那样非本专业出身而后跨界成为大家的人很多,如鲁迅、郭沫若、陈梦家、钱学森等。

③能把各种知识融为一体的是家,而只能依葫芦画瓢的是匠。陈从周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且他能融通各门类艺术,将传统文化丰富而深厚的修养化到所从事的专业里,正如冯其庸先生评价的融会贯通,化而为一,所以他才成为园林艺术的大家。造园重视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在当今时代,陈从周就是我们对传统美学的坚守传承与发展创新方面的榜样。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一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4584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