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母亲 常聪慧》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3-26 01:05:54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母 亲

常聪慧

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

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刘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

学生代表说是刘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孩子继续讲。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

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每次通电话,儿子总一副疲惫不堪的音调,每次总提要母亲去城里享福。母亲还是拒绝,她想儿子孙子,但她是真的放不下。

儿子春节回来,给她带来一对阿拉斯加狗解闷。说城里的老太太们都养这狗,听话懂事像孩子。

学校再开学,母亲就带着阿拉斯儿子听音乐,两条小狗温顺地跟在她身边,淡蓝的眼珠像水晶,总是深情地望向她。这样的目光让母亲心里融化了,拴了几次,再没用儿子留下的项圈锁它们。

现在,母亲更舍不得离开她的家。

学校里的孩子都叫她刘奶奶。哪天没有经过学校孩子就会惦记。村子里有许多她这样的留守老人,儿子儿媳打工走了,留下父母和孩子,情况都差不多。

有一天村里一个老人没人照顾,跌断了脚,80多岁了,躺在床上,哭得像个孩子。老母亲探望回来,走进了家。她要拿出她所有的钱,发动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办个敬老院,聘请专门的护工,照顾年龄大的老人。没地方可以把敬老院安在她家,只要能照顾好老人们。

事惊动了省报,报到后敬老院迅速成立。附近村里的老人也闻风而来。

儿子听说后,打来电话问母亲,好好的城里生活不过,安静的小院不要,图什么。母亲回答不出,只傻笑。

儿子担心母亲,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也带走母亲。

他提着行李来到家门前。惊讶地发现他不认得这个家了。门前的梨树像是欢迎他,开得洁白绚烂。过了影壁墙,更让他震惊,院子里正开音乐会,十几个老人欢欢喜喜坐成几排,屋廊下是几个表演的孩子。

他的母亲,围着一条围裙站在偏屋门前,笑呵呵地观看着。两只阿拉斯加犬蹲卧在母亲身边。笑容满面的母亲慈爱得像一个守护天使。

儿子停下了,他想起母亲曾对他说过的话,只要他过得开心,她就像天天在过年了。现在,这个家不正透着过年的喜庆与吉祥吗?他给不了母亲的,母亲在这里找到了。

妈妈 (选自2022年第7期《广西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人物形象鲜明,儿子在文章中虽然没有正面出现,但作品中儿子的形象真实可感,诚挚的孝心天地可鉴。

B.文中说儿子很有钱,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城里生活条件优越,儿子一心想把母亲接到城里生活可母亲就是不来,因为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规矩。

C.母亲总是说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这是天下为人父母的真实心愿,只要孩子生活幸福,做父母的就开心踏实。

D.母亲的银行帐户里已经有很多的钱,她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就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这是母亲在替儿子为家乡做贡献。

E.儿子回家时,门前的梨树像是欢迎他,开得洁白绚烂,这一细节描写,真实地衬托出儿子回家的喜悦之情。

(2)小说中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概述母亲放不下的具体是指什么?(6分)

(3)儿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读来让人思索,儿子赡养母亲天经地义,母亲惦念儿孙也是人之常情。可文中的母亲就是不愿和儿子进城生活,儿子在文末找到了答案,他给不了母亲的,母亲在这里找到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母亲在这里找到了什么。(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 (1)C、A 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B项母亲不到城里既是因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习惯,也因为母亲在家乡有自己的追求和快乐。D项母亲把自己的钱托人买钢琴捐献给学校是因为想当年儿子没机会学成乐器,那时候家里穷,母亲觉得亏欠儿子的。E项门前的梨树衬托出儿子回家的喜悦之情错误。)

(2)答:

母亲性格:纯朴善良,勤劳慈爱,乐观助人,无私奉献,热心公益。(2分)

母亲放不下的具体指:她的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她的家,家中的小狗,她生活的乡村,乡村学校的乐队,乡村的敬老院,饱含了她的感情的东西以及乡村淳朴和谐的民风。(4分)

(3)答:

①在情节结构上,推动情节的发展。儿子在外不能陪伴母亲只能给钱,母亲有钱没处用,想到亏欠儿子,所以给学校捐钢琴,从中获得幸福,儿子给母亲送来小狗解闷,使母亲更舍不得离开家,办敬老院照顾别人自己更充实,结尾儿子因为担心母亲回到家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话。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儿子的形象衬托母亲形象。以母亲的不肯离开、捐钢琴、办敬老院和儿子的不理解对比,突出母亲需要关爱和子女对老人孤独的不理解。

③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突出小说主题。留守老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关爱的主题。妈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周围人的生活,这种给予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角度一:母亲找到了追求价值人生,实现传统的大爱。(1)母亲虽然上了年纪,但生活幸福,儿子媳妇孝顺,但心里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2)把多余的钱拿出来买钢琴和乐器送个学校,把对儿子的歉疚和爱弥补,并且把这种感情推广到村里其他孩子身上,感觉这样做十分有价值。(践行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3)免费办敬老院,收养十几个孤独的老人,组成新家,给他们家的温馨,让他们安度晚年,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践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爱)

角度二:母亲找到了追求快乐人生,忙碌充实的幸福。(1)母亲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觉得到城里享清福太过寂寞,没有乐趣。(2)自费给孩子们买钢琴等乐器,看孩子们排练和到城里演出,母亲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3)自费办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奉献爱心,也收获快乐与幸福。

角度三:母亲找到了人该有所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1)人不是为了清闲温饱而活着,这是母亲不愿去城里享清福,离不开家乡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离不开村里那些贫困的留守孩子和需要照顾的孤独老人。(2)改善孩子们贫乏的精神生活,用音乐熏陶、提升孩子们精神境界,母亲自费给孩子们买钢琴等乐器,并亲自观看排练和演出。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是母亲最大的宽慰。(3)改善老人的生存状态,自费办敬老院,给孤独老人家的温馨,其乐融融。这些是母亲追求的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就以上任意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4341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母亲  常聪慧》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