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草原》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5-23 21:53:2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草原》阅读答案(精选15篇)

《草原》阅读答案 篇1

  草原的广阔无垠让人向往,漫步草原上,享受那空气中花草的清香,草原上散步吃草的牛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草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草原阅读材料

  黄昏时分,我独自漫步在草原上,肌肤触摸着空气的温润和花草的清香,身体被视线牵动着转了一圈儿,然后便静静地立在了那里。

  此刻,周围没有一个人。任何肉眼可以捕捉到的活物都没有。目光漫向天际。天边,最后一抹玫瑰色云霞正在一点一点地淡下去,最后完全消失了。夜,抖开黑色的大幕,开始收拢天地,月亮迫不及待地从草天连接处探出头来,像个童贞的小姑娘,越过地平线,渐渐地往上爬着,不一会儿,便明丽大方起来。一个满月,圆润,恬静。随后只见她轻轻地甩了一下衣袖,那月光便一泻千里,为草原铺上了一床银色的被子。

  溶溶月色,从发梢到脚趾,柔和而均匀地抚摸着我身上的各个部位,同时也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带给我一种崇高而宁静的感觉。我兴奋得简直不知所措。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在草原上赏月,沉浸在无边的月色里,好像是吃了一个水蜜桃,甜蜜中透着一种舒坦和惬意。 草原上的月光,是由纯洁、希望和喜悦组成的,释放着一种特别的光明。

  看不到一棵树。只有洁白的蒙古包,像一朵朵白莲花似的散落在将要入睡的草原上。脚下,毛茸茸的草地,一直绵延到天际。月光无遮无拦,直射到地上,体贴而大方。不象城市。在那里,她不像路灯那么让人看重,只能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忽隐忽现,一波三折,让人觉得恍惚。

  像是被包裹在润泽里的一只茧,我在明亮中享受着温暖;又像是置身在一个偌大的密封着的光圈中,只见光明,听不到一点声音。驻守在耳边的,只是自己轻微的呼吸和坦荡的心音。心田异常平静,一如晶莹的月光一样。

  眼前亮亮的。俯下身去摸一摸那些草尖。草们齐刷刷地昂着头,挺起身子,透着一脸的光彩和兴奋,比白天里还要精神。它们簇拥在一起,成就了一块天然的大草甸子,温暖,厚实,像一张睡床。倘若有哪个疲倦的路人躺下来歇息一会儿,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它引入梦乡的。

  风,一改野惯了的性子,努力地克制着,缩头藏脚地躲在一边,温顺得简直像一只猫,连经过身边的美味都不去撩一下眼皮,大概就为了这皎皎月色不被暗淡和戳伤。星星好像在围着月亮打盹儿,其实,它们根本不犯困,而是在陶醉,此刻,它们正在接受月光的洗礼。要不,哪会是这么一副娇柔体贴的样子!

  草丛中,立着一株芍药,沐浴着月光,心情极好地坦露着笑脸。鹅黄色的花瓣上,像是涂了一层牛乳,抑或是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视线即刻被抢了过去。一股香味儿扑鼻而来,鼻翼迅即被掀得大大的,贪婪地嗅着,嗅着,一边嗅,一边张大眼睛寻找着。哦,是几棵沙葱,淡紫色的花儿,在月光下摇曳着,鼻尖挨上去,浓烈的花香即刻便舒舒地浸入了肺腑。沙葱周围,红的,黄的,白的,蓝的,紫的,各色各样第一文库网的花儿,都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芬芳。草原被放进了香笼里。

  真想借着月光,采一些花儿,制作一个香袋,把群花的芬芳和馨香永远珍藏在心底,还有这皎洁的月光与这诗意般的宁静。可是几次张开的手又轻轻地缩了回去。在美好的面前,贪婪总是表现得特别小心。

  忽然,草丛中响起“叽”的一声,但是很快地就又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大概是一只熟睡的百灵蘸着月光在做梦吧?稍后,一只硕大的山叫驴子突然从旁边窜了过来,大摇大摆地向前走去。噢,原来是它呀!我差点叫出声来。这高傲的家伙,它怎么也跑到这儿凑热闹来了?莫非它也让月光给陶醉了?

  有月光的宠爱,附近的水泡子如同一块硕大的金子,闪闪发亮,草原好像装上了一面镜子,又像是生出一只硕大的眼睛。月亮在水中端详自己,就知道了自己的美丽。而那泓水,也获得了一份特殊的景致;水色,月光,相互之间不知是谁映衬着谁,也不知道谁更美丽些。 不久,喧腾了一天的草原睡着了。当它进入梦境后,那些牛、马、羊呢?还有百灵鸟、昆虫们呢?它们上哪儿去了?给牧人圈起了吗?被草棵绊住了吗?遥望天宇,月亮用清澈的笑靥守望着夜幕下的草原。哦,它们也都睡去了,甚至连忠实的牧羊犬,此刻也紧紧地贴在牛羊们的身旁,眯起了警惕的眼睛,只把宁静、温馨、和谐留给了草原。

  不知什么时候,附近多了一对年轻的恋人,依偎在密匝匝的草丛中,卿卿我我,细语呢喃。美好的月色笼罩着他们,花香弥漫开来,在她们的周围幸福地流泻着。月下老人张开明亮的眼睛,亲历着又一枚罗曼蒂克式的人生甜果,无意中,又证实了一次伟大的人间爱情。 记忆开始活动。浮泛在它上面的许多事物,都和月光不无关系。儿时,在葡萄藤架下,听姥姥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月光在头顶织成一个水帘;夏夜,隔着窗户与小伙伴儿们嬉戏,窄小的窗台上,有月光陪伴着;曾几何时,月光把故乡门前潺潺的流水送向远方,也送走了我;饥馑之年,借着月光,我从收获过的麦田里捡回了温饱;心花烂漫的岁月,在隆隆的机声中,看麦粒在月光里飞溅„„ 如今,岁月的长河逐渐流向远方,可如水的月光依然执着地驻守在心头,怎么也理不断。

  “草原夜色美„„”耳边响起了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的歌声。她在唱这支歌的时候,心头一定荡漾着草原上的月光,要不,她的音域不会那么浑厚,宽广,歌喉也不会那么绵长,高亢。

  月光下的草原就这般光明,这般磊落。在这里,看不到阴郁,看不到晦暗,也没有浑浊;只有透彻的干净、清澈的爽朗以及旷壮的澄明。世俗的烦恼,生活的冗杂,还有虚伪、奸诈和丑恶等等,这些人世间的卑劣,都让这光明给一点不剩地融化了。

  此时此刻,真想化做一棵草,一朵芍药花,一只百灵,给草原增添一抹光彩;或者化作一滴水,一缕风,一片云,与草原紧紧地融为一体„„

  如果我们有高远的追求,如果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我们有远大的理想,那就让光明——流泻在草原上的光明——去作我们生命的底色吧!

草原阅读题目

  14.作者笔下黄昏时分的草原具有怎么样的特点?(6分)

  15.在文章第2段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草原的月色?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分)

  16.作者对童年时月光下生活场景的回忆和对草原月色的抒写,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7.有人认为,第9段关于“硕大的山叫驴子突然从旁边窜过来”的描写,与整个草原宁谧的环境不协调,建议删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草原阅读答案

  14.(1)空气温润、清香(2)视野开阔、旷远(3)四野宁静、安谧

  15.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月色。把迫不及待地从草天连接处探出头来的月亮比喻成充满童真的小姑娘,表现了初升月亮的动感和月光的淳朴;用“明丽大方”“轻轻地甩了一下衣袖”等词语赋予了月亮以人性,表现了月光的明丽,生动而形象。

  16.(1)对童年时月光下生活场景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月光下美好、欢乐、天真的童年生活的向往。(2)对草原月色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月色笼罩之下的草原的热爱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像草原月色一样坚守自己生命底色的操守的赞美。

  17.示例:不同意删去。因为描写“硕大的山叫驴子突然从旁边窜过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从而衬托出草原的宁静。因而,与草原宁谧的氛围是吻合的。(此题为开放题,若答“同意删去”,言之成理也可)

《草原》阅读答案 篇2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小编在此整理了《草原》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草原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③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⑥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⑦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草原》阅读题目与答案:

  1.上文的句序已被打乱,请作调整。正确的顺序为:【C】

  A.③⑥⑦①④⑤②

  B.③⑥①⑦④②⑤

  C.③⑥①⑦④⑤②

  2.“一碧千里”的“一”应取第【A】 种解释。

  A.满、全

  B.相同

  C.数词

  D.专一

  3.“高歌一曲”中的“一”应取第【A】种解释。

  A.满、全

  B.相同

  C.数词

  D.专一

  4.“一碧千里”描写了【C】。

  A.绿的颜色

  B.绿的神态

  C.绿的范围

  D.绿的广漠

  5.“翠色欲流”描写了【A】。

  A.绿的颜色

  B.绿的神态

  C.绿的范围

  D.绿的广漠

  6.这段文字在描述时,采用了【BC】的写法。

  A.由近及远

  B.由上到下

  C.由远及近

《草原》阅读答案 篇3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大草原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草原阅读材料

  这里的天格外蓝,空气也特别清新。白色的羊群在绿草地上悠闲地散步,就像绿地毯上绣着的白色大花。牧羊人骑着飞驰的骏马,挥舞着羊鞭,唱着那动听的牧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嘹亮的歌声,传四方。啊,美丽的大草原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草原阅读题目

  1、在文章中找出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 )-( )

  2、根据词意,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清爽新鲜 ( )

  生命力旺盛 ( )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为了突出草原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文章中写草原的天_________________,空气________________,还写了白色的羊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乐的牧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草原阅读答案

  1、格外-----特别

  2、清新 生机勃勃

  3、略

  4、格外蓝 特别清新 散步 骑马和唱牧歌

温带大草原

  温带半干旱至半湿润环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钙化过程发达,限制高大乔木的生长。草原植物的群落结构简单,季相显著,主要有旱生的窄叶丛生禾草,如隐子草、针茅、羽茅等属,以及菊科、豆科、莎草科和部分根茎禾草等。依水热条件不同,草原可划分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甸草原等类型。典型草原是草原中分布最广泛的类型,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杂类草及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化草原为最干旱类型,由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并大量混生超旱生荒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草甸草原是草原中较湿润类型,由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双子叶杂类草及根茎禾草和苔草。按热量生态条件,草原可分中温型草原、暖温型草原和高寒型草原。在水分状态不稳定和发生干旱的盐渍化条件下,还会形成盐湿草原或碱性草原。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温带地区,森林带和荒漠带间构成了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南美洲南部和亚热带非洲,也有一定面积草原,但远不及北半球发达。在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此外,草原还可越带出现在荒漠区山地并在垂直带谱中占据相应位置。

  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分布于温带,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少雪严寒,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如针茅属、羊茅属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占有相当比重。中国草原是欧亚草原的一部分,以东北经内蒙古直达黄土高原,呈连续带状分布。此外,还见于青藏高原、新疆阿尔泰山前地区以及荒漠区的山地,大致从北纬51度起南达北纬35度。

《草原》阅读答案 篇4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阅读答案 篇5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并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师板书:高歌一曲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老师板书: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草原》阅读答案 篇6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阅读答案 篇7

  一、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二、导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积累优美词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三、导学过程之初涉课文,理清脉络(学法指导: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第3题小组讨论)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渲染 勾勒 疾驰 迂回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2、读课文,我想到了下列成语:(至少三个)。

  a.含“草”字的成语:

  b.形容草原绿的成语:

  c.形容草原大的成语:

  d.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

  e.形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成语:

  3、 这篇文章按照 顺序,通过作者记述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 ,先描写了 景色,再描写 场面,最后描写了 情形,赞美了草原 ,歌颂了 。

  四、导学过程之走进草原,欣赏风光(学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用“△”标出景物及印象;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波浪线划出拟人句并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1、 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2、我摘抄的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至少三句),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a.

  b.

  c.

  3、我积累的描写草原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写出了草原怎么样的特点?

  4、背诵课文1、2两个自然段。

  五、导学过程之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学法指导:)

  1、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地点转换为序,把事情与情感交织起来。我们可以从地点、事件、情感三个方面理清文章的结构:(照样子补充完整)

  a、地点:初见草原 ( ) ( )

  b、事件:赏美景 ( ) ( )

  c、情感:愉快 ( ) ( )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

  3、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外延伸,拓展提高

  1、展开想象,写出“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2、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个简要提纲。

  3、搜集老舍先生的资料,制作一份不超过150个字的作家卡片。

《草原》阅读答案 篇8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阅读答案 篇9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草原》阅读答案 篇10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到处是牛羊,还有一望无垠的草海,这个地方是哪儿呀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整体感知: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自主研读: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请大家静静的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放声朗读:自由地,放生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反思: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1,引导想象

  2,诗文联系,激起疑问.

  (1)"茫茫"什么意思

  反思: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具体写景句子起到总领作用,凸现阅读教学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

  (2)齐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3,小结: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五,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 请大读2-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六,抓关键句,学习"远迎"一节.

  你在"飞"字中体会到什么 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主客相见时骏马奔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蒙汉人们之间的情在飞呀!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 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反思:

  1,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境界.

  2,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

  3,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经典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玩味.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草原》阅读答案 篇11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

  1、刚才交流的是景美的同学请举手,看来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老师也喜欢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草原的天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

  (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5)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赞美草原,老师这也有一首赞美草原的诗,播放课件——《永远的草原》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4)联系文章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

  五、作业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草原》阅读答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阅读答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文”,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文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优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文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文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文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文大意,最后浓缩为两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点评

  “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上述教学设计,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解读的容量大,涵盖了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话题解读的个性化,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解读空间。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潜心会文、自主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圈点批注。第二层次是师生交流、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品词析句。第三层次是熟读成诵、内化积淀,引导学生沉淀话题,积累语言。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以及自己的情愫。

  四、 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文,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 (愉快惊叹)

  草原 人情美 (兴奋动情)

  蒙汉情深 (依依惜别)

《草原》阅读答案 篇14

  【教材说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生4、生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当你们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草原》阅读答案 篇15

  反思前,我不得不说,读书给了我更多的灵感和启迪,更新了我长久不变的教学思想,让我学会了很多。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有了深刻的反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品词析句是这节课中最成功的一面。反思如下: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体会是学生自己的体会,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的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不断地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整个教学设计的阶段,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为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对话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着、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做到了语言与感受相一致,而不再是套话连篇了。

  二、教师要深层地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候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习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教学将真正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以及认知方式。

  三、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知道了是什么?,更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和怎么样?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种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不再强调答案是否标准,而是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就好比说草原天空的特点是明朗的,孩子们能够找出明朗这个词,但对于明朗理解感悟、明朗的原因、明朗给人的感受、明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等等,学生并不一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在此处轻描淡写,学生就更不可能展开想象,走进文本描述的意境了。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就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卖关子,绕太多的弯。在阅读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并不急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教学设计,不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建造迷宫,处心积虑地想着怎样让学生钻进去,但不一定能让学生钻出来。学生钻不出来,自然不会高兴,更不会产生美好的学习体验,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在寻找出路,也就是怎样回答老师的提问,冲破老师设计的重重关口,也就根本顾及不到自身独特的感受与发现了。

  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它们、感动了他们,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学生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哪怕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回答不是出色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真希望能够与合适的话语给他们勇气。课堂中的这种缺憾就好比是一幅完好的中国画缺少题词一样,显现不出神韵。

  针对这项弱势,我分析着,单纯地学习几句表扬学生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很多方面都是灵活的多变的,学习再多的表扬话语也应付不了将来异彩纷呈的课堂评价,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深入学习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气的力量,能够轻易地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仅这次上课,以往也是这样,我总会在课堂上大声地说话,几乎没有多大的感情。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听得清楚就行了,也就是语言具备所说的激情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种调子下来的声音。课后细细一想,也就是,语言没有感情,不就成了单纯的信号传递,真是太煞风景了。语言也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曾经倾听一首描绘母爱的散文,朗诵者真挚的感情竟让我默默流泪,有感情的语言是可以吸引听众的,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境。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都应该富有激情,而不是声音大,是要抑扬顿挫的。能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发挥它巨大的魅力。

TAG标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7496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草原》阅读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