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训练语感 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镇江中考试题)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31 18:15:49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5分)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2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答案】

  1.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论证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1分,意思对即可)

  3.(1)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就像榆树在啸。(1分)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冒烟一样。(1分)

  (2)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1分)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水草。(1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1分)

TAG标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14821.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训练语感 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镇江中考试题)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