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新城道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6 21:05:4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新城道中
作者: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名句,请从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解析:
(1)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实际上就是移情于物,第五、六句以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野桃溪柳的勃勃生机。不明言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不写溪边柳的枝条被春风吹得摇曳多姿,而以溪柳自摇这拟人化的诗语写出。
(2)分析意境类试题要指出意(情感)和境(画面)两个方面,境是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的岭上飘浮晴云和树头旭日初升,意是景中蕴涵的饱览秀美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含笑点出野生桃树鲜花绽开之景, 以自摇写出溪边柳枝随风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之态。写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机,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2)这是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上了洁白的绵帽;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生动地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蕴涵了作者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二:
1.诗的首联是怎样写诗人准备起程时的情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一个知字,写东风好像老朋友一样为我送行,一个断字写多日的春雨停了,让我旅途顺利。这样拟写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也决定了诗人旅途中心情的愉悦。(知断字营造出诗人山行前的情景的分析2分,拟写东风、雨声多情有意的描写的作用的分析3分。)
【解析】 此题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怎样这个词,思考时可以从修辞、用字等角度进行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的作用来分析,归纳总结即可。
2.【答案】 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拟人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状写景物的罗列3分,作者欢乐心情的反映3分。)
【解析】 二、三、四联描写较为生动,分析时先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景象,进而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不难总结归纳出答案。



翻译赏析

《新城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其二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注释
⑴东风:春风。
⑵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⑶絮帽:棉帽。
⑷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⑸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辔(pèi):缰绳。
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⑼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作品鉴赏】
《新城道中》描绘了一幅繁忙的春耕景象图,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新城道中》描写山行时候的所见所感,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57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新城道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