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晚春》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6 09:05:3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晚春(韩愈)
作者: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试题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5.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3)(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4)(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5)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
(1)拟人、比喻 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2)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3)①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②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翻译赏析

《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韩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注释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作品鉴赏】
《晚春》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花草树木加入留春的行列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晚春》表达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名家点评】
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汪森《韩柳诗选》:意带比兴,出口自活,以下数首皆然。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王昌龄《青楼曲》)第二首起句云“驰道杨花满御沟”,此即“南山荟蔚”景象,写来恰极天然无迹。昌黎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便嚼破无全味矣。
朱宝莹《诗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着。

作者简介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47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晚春》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