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百丈山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6 01:02:0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磴:石台阶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隘:狭小

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
答案:C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B.山之胜盖自此始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循磴而东又为石梁,度而北
D.虽盛夏亭午无暑气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解析:B项均为助词,的。A项,乃:副词,才/副词,是,表判断。C项,而:连词,表修饰/表顺承。D项,虽:连词,虽然,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即使。
答案:B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2段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C项文中作者认为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并未说游人可不必前往。
答案:C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答案:(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流水声。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答案: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林薄间东南望    薄:迫近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解析:A项,薄:密林。
答案:A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 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1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 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D项它们错误,应为可观者。
答案:D

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答案:太阳迫近西山,在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答案: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⑴山之胜盖自此始 (⑵日光烛之(
⑶台当山西南缺(⑷日薄西山 (
美景面对、正对迫近(4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十余级乃得度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其声溅溅然阁据其上流
D.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曲折而上
C(2分)(A前:才,副词;后:竟,副词B前:来,连词;后:把,介词;C它的,代词;D前:并且,连词; 后:地,连词)

1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6分)乡里的人在石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了祭神的祠堂(容、度、而,各给1分)因此每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来记述这些地方的景致,献给一起游玩的几个朋友。(各、别、识,给1分
20.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 的方法。(2分)
移步换景(2分)

21.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同时更表达了他的品格。(3分)
答:涧水瀑布的壮美景色(或:美景给自己的美感享受)(1分)热爱自然(1分)、不畏艰险(1分)


注释
1.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2.许:表示约数。
3.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4.控:临。垂崖:陡峭的山崖。
5.度:渡过,过去。
6.循:顺。
7.得:遇见。
8.梁:桥。
9.亭午:正午。
10.淙:流注,灌注。
11.溅溅:水流声。
12.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13.瞰:俯视。
14.蹑:踏,踩。
15.庵:尼姑的寺庙。
16.才:仅仅。
17.卑庳:低矮。迫隘:狭窄。
18.胜:美好。
19.罅:裂缝。
20.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21.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
22.玩:欣赏,品味。
23.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24.昧:昏暗。
25.瀵涌:喷涌。
26.烛:照。
27.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夺目:光彩耀眼。
28.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29.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30.薄:迫近。
31.殚:尽。
32.川:平野,平地。
33.飞浮:飘飞浮动。
34.径:小路。
35.祷:祈祷。
36.穷:尽。
37.纪:通记。
38.叙次:按照次序记叙。
39.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
40.夫:远指代词,那些。

译文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沿着石磴往东走,碰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跨过在它上边。两侧全是苍青绿色的藤蔓和历史悠久的花草树木,即便是炎夏的晌午,都没有一点热流。涧水都是清澈透亮,从高空往下流,传出溅溅的响声。踏过石桥,顺着两侧全是悬崖的小道弯弯曲曲地走上去,碰到了一座寺庙的大门。有三间小屋子,连十来个人也容下不出来,可是前边能够 俯瞰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石池,风从两侧的山峡间吹过来,一天到晚持续。大门里面,又有一座石桥跨过在石池上。已过石桥向北走,踩着石梯,上多少级就来到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家老房子,房屋又矮又窄,沒有什么好收看的地区。只能西阁幸福。溪流从西边峡谷中沿着缝隙从西阁下边象箭射一般飞跑排出,往南与东边峡谷中的水一块引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去,就产生了前边常说的哪条小涧。西阁坐落于它的上下游,在急流和峻石相博击的地区,最最该赏析。后边是一座崖壁,没什么可以看的。一个人夜里躺在西阁里边,枕芯和卧席下边彻夜都能听见涓涓的水流声。越听得時间长越觉得可悲,但也很有趣。

从寺庙的大门出去往东走十来步,碰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险峻的崖岸,深幽灰暗极为奇险。从万物散生的地区向西南放眼望去,见一瀑布从前边的岩穴中喷发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上空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撒落的真珠,又象喷涌的雾水,被太阳一照,光彩耀眼,不可以正眼去看看。石台在山西北的开口处,它的前边冲着芦山,有一座非常秀美的高山出現在眼下,而近远几百里高矮不一样的层峦叠嶂也都一个个一清二楚地展现在眼下。太阳迫近香山了,余光横射过来,蓝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上起來往山脚下放眼望去,蓝天布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海洋浪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上外露来的高山,都象来来去去飘散波动一样,有的冒出,有的沉船,转眼间千姿百态。石台往东的小道断决了,本地的人凿出些仅容纳下栏的石磴来根据,并在东边建了一座神祠,碰到涝灾或大旱就到那边去祷告。担心风险的人有的就害怕以往。而山顶可欣赏的景色,到这儿也就没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堂弟徐周宾到这儿来游玩。早已把山顶的盛景都作诗记叙已过,我又依照顺序那样详尽记叙出来。山顶最最该欣赏的地区是石磴、小涧、寺庙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而各自作了短诗来叙述这种地区,并呈赠给了一同来游玩的人。如今又写了这篇游记攻略,用它来告知这些想来游玩而无法去的人。

创作背景

这篇游记攻略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作的百丈山坐落于福建建阳东北地区。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堂弟徐周宾皆作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这般,这在末节中作了交待。诗词并且做好,记其游玩之胜。而作者于诗外优秀作文,不但为了呈结伴游诸位,另外又以告夫欲往而无法者,这篇末文本讲明了创作此篇的目地:导游员,正确引导大家去游玩百丈山的盛景。

鉴赏

作者沒有把墨笔花在记叙出行的時间、行程安排等层面,只是切实于描绘百丈山的幽美景色。文章内容直截了当,文尾映衬题型,从山之胜盖此后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告一段落基础一部分的內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看起来十分集中化、紧凑型。有选择下笔于六处景色,分成2组:第一组描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寺院而至西阁,关键描绘西阁自然环境的幽美和夜住听泉的体会;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来,关键描绘瀑布、落日与云海,叙次明晰,铺排恰当,重中之重突显,扣人心弦。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立即选择,前边的上山历经,所闻所见,一大概而不提,笔锋直追叙述管理中心:山之胜盖此后始。左俯绝壑,右控垂崖,置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一俯一控,写成地形险要,得置石为楼梯才可以根据。作者这里主要表现了对险奇美的赏析。

第二段,叙述循水游玩,详写涧水美丽的晶相和作者从而萌发的审美观乐趣。这一段寺院前后左右诸旅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现全过程,一笔不漏水地叙述了游玩历经和众多景色,但其详写重中之重则放到清幽美丽的勾勒上。作者以涧为管理中心,围绕着水的描绘。苍藤古树的隐映,伴和着水皆清亮,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声色并茂。炎夏亭午无暑热,风来两峡间,整日绵绵不绝,映衬了幽静的气氛和甘冽的体会。第二段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的声音溅溅,再瞰涧水流荡,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去诸位,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索了水资源,再用乃为前说白了小涧者,呼应上文,并且以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更为好玩,表述了作者的赏析心态,最终归纳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中,终夕涓涓,久而益悲,为讨人喜欢耳的叙述,显出了自身的审美观趣味性和格调。

第三段,先写壮丽的瀑布,后又写了美姿美态的高山。

先写瀑布。假如说第二段写成了百丈山的优美得话,那麼第三段写瀑布则重在主要表现壮丽。先下列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衬托,再写成于林薄间西南望的瀑布景色。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腾空而泻,气魄不凡。沫如散珠喷雾器,阳光烛之,绚丽夺目,不能认清,壮观出现异常。随后写高山。作者先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从空缺中眺望远山,台当山西北缺,前揖芦山。随后作者又以一峰高挺高于和山川迤逦而去相组成,产生了一幅次序质感丰富多彩的绘画。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层峦叠嶂胜负,亦皆历历在眼。然后作者以固定不动的旅游景点,用黄昏和早晨2个不一样時间的园林景观,设计构思两张绘画,进一步3D渲染了壮丽的特点。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合,不能殚数,突显的是颜色绚丽美;早晨蓝天满川,如海波波动,而近远诸山出在其中者,皆飞浮往来,或涌或没,旦夕千变万化,凸显的是云海的变幻莫测美。那样,在作者详细叙述的百丈山色中就兼顾了险奇、清幽、五彩、飞动、变幻莫测等诸种美丽的形状。

最终一段,讲明了创作此篇的目地:导游员,正确引导大家去游玩百丈山的盛景。并且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寺院石台、西阁瀑布也,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依据,都是对全篇內容的总括。

这篇游记攻略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攻略不一样,作者随处注意对重中之重园林景观开展详细介绍、描绘。如开始就立即写石磴,而舍弃了有关爬山过程的冗杂描述。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性层面写来到苍藤古树、水皆清亮及其涧水溅出而下的潺潺声,和炎夏亭午无暑热这一游客的主观性体会,墨笔无多,就映衬出了此处自然环境的幽静怡人。

作者在详细介绍自然风光时,还善于应用先抑后扬的技法。即先描述该点属平时园林景观,随后从这当中找到能够游客赏析或将会使游客很感兴趣的某一侧边、旅游景点来开展详细介绍。如写山间六景之一的寺院,仅有一不可以容十许人的小房子,殊无丰厚,而作者用一转折点语调,以然型领起,强调此处亦别有情趣。由于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整日绵绵不绝,假若酷暑登临,峡风轻拂,定当十分尽情,就使阅读者禁不住心向往之了。又如提到山庵时,认为它才老宅数间,且窄小低温干燥,当然没法赏析,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强调庵之西阁却为一盛景,非常融合自身的家世遭受,描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涓涓,所造成的凄凉之感。

百丈山间最吸引住游客的,是石台和石台周边的风景。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能于林薄间望到前岩岩穴中喷发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眺望数百里层峦叠嶂胜负的壮阔风景。也有转变千万的云海、扬扬西沉的落日。简直光彩夺目,让人留连忘返。以便突现石台以及周边风景之美,作者数次应用了恰切而栩栩如生的形容,如说瀑布飞沫传染如散珠喷雾器,蓝天满川如海波波动、云海中诸山若飞浮来往等,都给大家留有了刻骨铭心的印像。也有那描绘瀑布飞沫传染为阳光所照时的景色的一段文字,虽是直叙,但因为能为逼真,其方法也必须令人叹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642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百丈山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