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江楼月》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4-01-02 05:03:2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江楼月
作者: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1)诗中为什么既说明月虽同,又说两地阴晴?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4分)明月虽同是见月伤别,触景生情,以月之相同来突出人之别离(2分)。两地阴晴突出距离遥远,景象有别,以处境不同的想象表现担忧之情(1分)。用语虽异,其情更深(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上句想象友人夜晚在江边思念自己,是虚写(1分)。下句写自己同时也在池边望月思念友人,是实写(1分)。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心灵的相通(1分)。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宽了诗的意境(1分)。(意思相近即可)



翻译赏析

《江楼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作品鉴赏】
《江楼月》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很远,诗人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这样的“明月”之夜,这样的诗句将离情别绪说得十分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出心裁。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写诗人处于“新境”,叙述他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白居易和元稹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当读者读了前四句,会联想到江楼、圆月的景象和诗人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575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江楼月》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