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水口行舟》、《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25 01:01:0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孤鹤思太清
作者:朱熹

孤鹤悲秋晚,凌风绝太清。
一为栖苑客,空有叫群声。
夭矫千年质,飘摇万里情。
九皋无枉路,从遣碧云生。

【原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原文】水口行舟
作者: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原文】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作者: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原文】泛舟
作者: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逢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生动而有层次的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的复杂情感:夜如何写出了诗人的担忧之心,试卷刻画了诗人即抱有希望而又有些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欣喜。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风雨夜行,孤舟危机重重,但风雨后仍是青山绿树,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然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形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折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

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孤鹤思太清
朱熹
孤鹤悲秋晚,凌风绝太清①。
一为栖苑客,空有叫群声。
矢矫千年质②,飘摇万里情。
九皋③无枉路,从遣碧云生。

【注】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①太清:天空。②千年质:古代以鹤为长寿的仙禽,故此称千年质。③九皋:深远的水泽地。

1.简析空有叫群声中空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孤鹤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空字,写出了孤鹤徒然为失群呼鸣,突出了孤鹤孤独凄凉之极。(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伤叹婉的情怀。(2分)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1分)描写了一只失群的仙鹤,被关入园林之中,虽有漂游万里的雄心,却不能展翅飞翔,(1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束缚,充分施展自己抱负的情怀,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的悲哀。(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5.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6.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连忘返,情态毕见。
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知识之源无穷。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参考答案
1.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5.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6.C。

翻译赏析

《孤鹤思太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孤鹤悲秋晚,凌风绝太清。
一为栖苑客,空有叫群声。
夭矫千年质,飘摇万里情。
九皋无枉路,从遣碧云生。
注释
①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②太清:天空。
③夭矫:屈曲而有气势。千年质:古代以鹤为长寿的仙禽,故此称千年质。
④九皋:深远的水泽地。
⑤从:任凭。遣:让。

【作品鉴赏】
《孤鹤思太清》描写一只失群的仙鹤被关入园林,徒然为失群呼鸣,孤鹤孤独凄凉之极,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束缚,充分施展自己抱负的情怀

“空”字这里是徒然、白白的意思,写出了孤鹤徒然为失群呼鸣,突出了孤鹤孤独凄凉之极。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感伤叹惋的情怀。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了一只失群的仙鹤,被关入园林之中,虽有翱游万里的雄心,却不能展翅飞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束缚,充分施展自己抱负的情怀,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的悲哀。

《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品鉴赏】

《观书有感二首》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观书有感二首》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观书有感二首》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水口行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今天一早,我赶紧卷起船篷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
注释
①水口:古称闽关。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宋初,一度移古田县治于此,本世纪90年代建有著名的“水口电站”。
②扁(piān)舟:小船。
③蓑(suō):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④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么样。
⑤试:尝试。
⑥卷(juǎn):翻开
⑦“绿树多”亦作“绿水多”

【作品鉴赏】
《水口行舟》描绘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风光美好的自然景色。感慨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搏击风雨,才能抵达成功的港湾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这首诗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起笔从未睡前写起。诗人乘着一只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头,观望着夜景。船儿顶风冒雨前进着,天黑,什么也见不着了,他回到船舱睡,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雨一蓑”,很鲜明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行走时诗人的形态,大有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襟怀大度。同时,诗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现出对山水的迷恋,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写满江风浪,换个角度,改用揣测语气。又以“夜如何”之“夜”与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见诗人这时已不在船头,已经进舱睡觉。他在舱中,耳听风浪之声,因而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这一问,又点出入睡后风浪又加大了许多。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看似不接,实际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接写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这一心情,从“依旧”二字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遥呼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我们还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作品鉴赏】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描写梅花的色彩及特点,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心情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是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有无从说起,以致在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知道日暮才独自离开。

《泛舟》原文翻译及赏析(朱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注释
(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也作蒙冲。
(2)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3)枉费:白费。
(4)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动的力气。
(5)中流:水流的中央。

【作品鉴赏】
《泛舟》描写雨后水涨泛舟的情景,表达诗人对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泛舟》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作者简介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431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水口行舟》、《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