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18 21:05:3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作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摺,红闺此夜团圞月。

(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翻译赏析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狂风终日吹掠树叶,放眼望去,山势险峻,积雪盈丈,皑皑一片。塞外极边之地,越走越远,愁思不绝,哪里还能忍受身在异乡还感伤离别?
若说我的客愁能够停止,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随春事消散。写好书信,含泪折起。闺中的你,不也正孤独地对着这轮圆月(怀念我吗)?
注释
①“尽日”三句:此系描写天山之景。惊风,狂风。嵯峨(cuō é),山势高大之貌。天山,在新疆境内。纳兰从未到过新疆,故此处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这三句是说在这尽日狂风呼啸,极目望去,天山脚下木叶脱光,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②“去去”句:去去,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张守义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司马贞索隐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此处是借指塞外极边之地。唐李涉《六叹》:“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两过阴沙外,”
③“若道”三句:意思是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又当如何呢?
④“一纸”二句:摺,同“折”。团圞(luán)月,圆月。

【作品鉴赏】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描绘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词中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以为此篇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
上片布景,谓尽日里狂风呼啸,草木飘摇。极目远望,高峻崔嵬的天山,雪深数丈。此去丁零,道阻且长,一步一步往前行走,已是愁苦不堪,更何况还是在客里,为别离忧伤。这是上片。以狂风和积雪,呈现征途景象。下片说情,谓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想让客愁终止,除非是青春常驻,朱颜和绿发,不要和春天一起销歇。此时,容若写好家书,含着热泪,细心的将它折起。遥想闺中,今夜不也和他一样,正对着天上的圆月。这是下片。以乡书和圆月,剖露自己的心迹。上、下片合而观之,其着眼处,应是天山的团圞月。团圞月,既为望日之实际景象,也将容若和对方联系在一起,即景叙情,情景交融。
作为贵公子,又是皇帝的身边侍卫,可说是极尽荣耀,极其风光了,但是从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景看却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这里所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认为《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不过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名家点评】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372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