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灵隐寺月夜》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12-03 17:06:01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原文】灵隐寺月夜
作者: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1.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丁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从不同视角来写景:由外到内,前四句写寺庙外景包,五、六句写寺内景色:俯仰结合,抬头月在众峰顶,低头泉流乱叶中。层次井然,画面立体感强。②视觉听觉相结合来写景,山涧绕寺门、月在山上、一灯长明等是所见,泉流、动息、孤磐是所闻。呈现出景色的多姿多彩,丰富了内容。③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景,由静景写到动景,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每点2分)

2.①前三联借山寺空幽冷寂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之情。②尾联写诗人担心山中遇虎,加之风声鹤唳,抒发了惊恐不安之情。③科考落榜,家境艰难,抒发了落魄无奈之情。(答两点即可给满分)

翻译赏析

《灵隐寺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注释
①灵隐寺,在杭州灵隐山东南麓,寺前有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环境清幽。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意境清冷。
②香界:指佛寺。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③“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④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谓万物俱息。
⑤“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四天,四方天空。沈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空,空寂。

【作品鉴赏】
《灵隐寺月夜》描写深秋寒夜灵隐寺幽静景色,以动衬静,妙趣横生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灵隐寺月夜》描写进入佛寺,一灯孤明,突出了灵隐寺空有冷寂,抒发诗人惆怅,处境难耐的心情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作者简介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初举鸿博。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10123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灵隐寺月夜》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