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陀螺
我有一盒没有拼装的血刃火龙的陀螺,今天我在外婆家准备拼好了玩.
先将平稳旋转的中心放在中间,再放保护中心的,可这就是我的难题了,我两面夹了不行,我又使劲压还是无能为力,只好停下来,我也没信心继续装了,就去看电视了,我看了一会儿电视,觉得不甘心又拼起来,这次与前面一样,到了那一步还是不会,可我怎么也不甘心,难道我就这么笨吗?我又继续摸索起来,这次我换了种方法拼,果然就被我瞎蒙拼起来了,上面部分简单,不一会儿,整体拼好了,再将图纸帖上,这个陀螺就拼好了.我将它旋转起来,红色的身体犹如一条火龙,在战神盖里散发着熊熊烈火.
经过这次的拼装我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做好.玩不是最快乐的,经过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才是一种乐趣.
贫困财富作文
贫困,能使人勤奋努力。罗纳尔多出生在巴西的贫困山区里,母亲失业,他从小励志长大后要靠踢足球养活母亲。于是他不断努力,勤奋练习,最终登上了世界足球之巅。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罗纳尔多如此勤奋并获得成功的原因。面对生活的贫困,他没有畏惧,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他选择用自己勤奋努力来改变这种命运。同时,也是贫困促使他勤奋努力。那么,倘若罗纳尔多没有经历贫困的童年,而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那他的一生将很有可能在浮华中虚度,平淡无奇,于足球无缘。就不会因生活的窘迫而变得如此勤奋努力,也就不会成为足球巨星。所以说,生活中的贫困,往往能使人更加勤奋努力。
贫困,能培养人的毅力。词人范仲淹幼年家境贫困,靠亲戚朋友资助念书,每天只吃两碗粥和几根咸菜,天天如此,年复一年。终于,他成为了词人并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范仲淹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成就呢?面对生活贫困的折磨,他不断坚持,一天天,一年年地努力,从未放弃过。因此,这种贫困的生活境域培养出了他的巨大毅力,促使他走向成功。然而,假使范仲淹的生活十分富足,衣食无忧。那么,他的一生很有可能就白白虚度,或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和文学创作擦肩而过,更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毅力。其实,生活中的贫困,也能培养人的毅力。
贫困,暂且不说他让人的生活多么困难。在抛开一切的情况下,他能使人勤奋努力,能培养人的毅力。由此看来,贫困又何尝不是一种特使的财富呢?『圣经』里写道:有人看似富有,其实一贫如洗;有人看似贫穷,却是腰缠万贯。
其实,贫困也是一种财富。
贫困是一笔财富,之所以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古代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孟子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居里夫人的美名家喻户晓。她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犹如一颗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照亮科学的星空,留下永久的光耀。可是,在她还不到十七岁时,就因为父亲的工资微薄不得不去做家教谋生。在那段时光里,她不论风天雨天,都得在城市走很远的路。她的学生们要么不听话,要么懒于学习,学生的家长也不怎么尊重她。但为了获得那可怜的报酬,她只能做下去。而后来,为了供姐姐上学,十七岁的她甚至单独一人来到乡下的一户人家里当家庭教师,生活清苦。
但就是这样一个贫苦的小姑娘,长大后发现了钋,发现了镭,谱写了史无前例的科学篇章,对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许,正是年少时那一段不堪回首的贫困生活给予了她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使得她拥有了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品质,让她能在提炼镭的三年多时间里以无比坚韧的意志不屈努力,获得成功。(正是年少时那一段不堪回首的贫困生活给予了她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使得她拥有了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品质,让她能在提炼镭的三年多时间里以无比坚韧的意志不屈努力这几句话交待清楚贫困与居里夫人成功的关系。)
不仅仅是居里夫人,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人士大部分都有过贫困的经历(过渡):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幼年读书时连稠一点儿的粥也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一个流浪儿;荷兰画家凡高也曾是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的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鞋匠家庭生活在贫困中的他们,最后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贫困成为了他们的一笔财富,正是因为有了贫困的磨难,他们才拥有了各种可贵的品质与上进心。
记得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时,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和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后不假思索地反驳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他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是贫困的。
是啊,贝利说得没错,富有是滋生懒惰的温床,安逸的生活会使人安于现状,这些不是财富,而是把人推入失败的黑手,缺乏竞争意识与上进心的人绝不会成功!(可以举一些例子从反面来说明,就更有说服力了)
贫困是笔财富,因为它激励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被成功所青睐的。所以,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不必自怨自哀,努力奋斗或许成功已向你走来。
贫困的同龄人
贫困分两种,一种是物质贫困,另一种是精神贫困。同样是贫困,一种表现为物质短缺,生活无着落;另一种表现为精神匮乏,生活无动力。上个月,我们以“援助”的名义去了国家级贫困县,昆明市附近的寻甸县塘子乡塘子中学。这是一所建在山上的中学,一所满院菊香的中学。
我们给他们带去了书和文具,他们用山里人特有的质朴来欢迎我们。他们黝黑的脸上充满了笑容,那笑容比满院盛开的菊花还灿烂。
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他们的教室没有洁白如雪的墙壁,也没有明亮的电灯,有的只是布满裂痕、年久月深、发白的黑板,印着“贫义工程”字样的桌椅破烂不堪,┅┅。而我们的教室是何等的宽敞明亮,我们也用不着十几个人同宿一间二十来平方米的屋子。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安心坚持学习?不像我们,生活、学习条件那么好,还满心杂念、满身铜臭,不好好学习,早已迷失了自我。相比之下,差距何其显著,有天壤之别。
我们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虽然一直在下意识地掩饰城里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但还是流露出一些自以为是。我们凭什么骄傲?我们花的每一分钱,穿的每一根丝,没有一件是自己的辛勤所得。而同样年幼的他们,却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学习之余还要辛勤劳作,填补家用。
我无语。却在怀疑我们此行的目的,所为何来?这究竟是谁在援助谁,谁更应该接受援助?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此贫瘠,难道不应该成为帮扶对象,也接受一点精神援助吗?
总之,我们是比他们富裕,但没有他们生活得那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