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关于信箱上的油漆印的作文

精品作文 时间:2024-06-03 21:52:1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关于信箱上的油漆印的作文》【第一篇】

信箱上的油漆印

新年伊始,明明搬进了新家。他下午放学回家,一进小区,便闻到刺鼻的油漆味。咦,那是哪家在装修?那是哪扇大门在喷漆?然而,没有一家在装修,没有一扇大门在喷漆。他走进自家的楼道,油漆味便像猛兽一般向他扑来。明明环顾四周,仔细观察,看到原本墨绿色的信箱,被涂得花花绿绿:这边一竖,那边一横,有的边上还有“科”字、“卩”字,甚至有“ж”、“э”这样的符号。
明明走出楼道,发现在一楼车库里有一些刚刚被人扔进去的油漆桶。他把它们都拿了出来,再把自己美术课用的5号颜料刷拿出来,学样,这边一竖,那边一横地在信箱上画起来……

第二天上午,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该小区该楼道。邮递员按常例,按着画上去的黄色竖线发放报纸。邮递员一眼就看到位于顶楼701信箱上的符号。当邮递员从高到低一份份塞好后,突然发现为该楼道准备的报纸不够发了,他疑惑地取出客户表对照起来:“102,201,203,302,401,502,601,602,603,702。”这才发现701是冒充的。这么会有一份报纸的符号跟我们一模一样?邮递员大惑不解。在看701信箱时,却发现上面加了锁。邮递员只好用手伸进去掏。可是,如此小的缝,哪能容得下如此大的一只手呢?邮递员只好到街上买了一份报纸塞进102的信箱。
下午,送晚报的邮递员来了。他从102开始塞。当他塞到603时,他惊讶了——只剩下一份报纸,却有两个信箱张大嘴巴等着他填充。他找客户单时,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他找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果然,客户单不见了。面对两个信箱,他只好“点点挪挪”:“点点挪挪点到哪只给哪只。”于是,他把报纸塞进了701信箱。
晚上,送杂志的邮递员来了。他按着杂志背面写的地址来发,绝无差错。在月光下,一份杂志背面的字看不清,只好看油漆印。当他看到701信箱上的标记后,毫不犹豫地把杂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塞了进去,然后感叹道:“701订的报刊真多啊!”

第三天,明明一家打开信箱,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报刊像洪水一样带着各种油墨香涌出来了。而401、603、702的住户纷纷要求报社、杂志社赔他们报纸、杂志。

因为明明多涂了油漆符号,
一些报刊发错了。
因为可以获得大量报刊,
许多住户学样了。
因为许多住户学样了,
大量报刊发错了。
因为大量报刊发错了,
报刊社损失了。
因为报社损失了,
邮递员工资没有了。
因为邮递员工资没有了,
邮递员罢工不干了。
因为邮递员没有了,
信息无法传递了。
因为百姓缺乏信息了,
优秀人才没有了。
因为优秀人才没有了,
国家就……

《关于信心的作文》【第二篇】

信心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门外发呆,邻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不进去?”
    那人回答:“找不到钥匙啊!钥匙在哪里呢?”
    邻人于是告诉他:“门又没上锁,不然你打开看看!”
    但那人还是不相信,继续发呆……

    现实生活中也出现过相类似的情景,遇到困难、问题,我们总是想来想去,左右徘徊,瞻前顾后。有时本来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了,最佳的时机错过了。等、靠、犹豫,甚至充满着怀疑和忧虑,以至于渐渐地丧失了信心,变得沮丧、气馁、麻木,进而消极、回避、退让,最后而毫无斗志。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正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去调研、指导,因此听到了许多来自于一线实验教师的声音,其中有一些声音至今还留在我的脑际,久久不能挥去。
    “这课改能行吗?照这样教学质量怎么保证?”
    “你们上面应该先拿出一个成型的东西来,大家照着做就是了!”
    “现在课堂教学的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
    “现在我们都不会上课了,你们应该摆几节公开课、示范课,要不课堂教学就该乱套了!”
    “课改实验年级的课究竟应该怎么备?”
    “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正在研究如何让实验教师们全身心地进行课改,让教师自己干,干也干不出什么来?”
    ……
    诸如此类的说法、想法很多很多。而且我感觉这种类似的问题并不是因为课改的进行而存在,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司空见惯。当然,这里面显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问题、管理问题、观念问题、素质问题等等。但我想,针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一个心态问题。
    曾经有人把教师分为五个层次,即: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以教误人者。现实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大多属于第三、第四个层次。而“普通”的教师们常时间地沉浸在既谈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的日子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心态,缺少勇气、希望和激情,缺少试一试的信心。也就是在这样心态下,他们一直在门外徘徊,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徘徊。于是时机在这徘徊中失去了,成功在徘徊中失去了。殊不知“找钥匙时,门可能没有锁”。
    我们都有知道,教师是最具独立性、创造性的职业,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还应该是最具综合性、创新性、时代性、发展性和挑战性的职业。而在这样的要求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有的是成功的自信,要相信自己其实令你担忧的事情可能并不会发生,相信成功的希望就在于充满信心的大胆实践中。俗话说:不到水里,永远学不会游泳。如果我们始终如一以一种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心态实践我们的事业,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细想想,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于信心的作文》【第三篇】

信心作文

自信的人生是永远不会被社会击败的,除了他自己最后精疲力竭,无力拼搏。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人的成功之路必须踏着自信的石阶步步登高。有了自信,人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达到的境界,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坚持自己所追求的信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信者的格言都是:我想我能够的,现在不能够,以后一定会能够的!

自信不仅能改变周围的环境,还能改变自信者自己。

比如,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字生中挑选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口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么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好,连她的举止也同前判若两人。她聪明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潜质,这种美只有在我们自己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可见,自信能够创造奇迹。

但是,自信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很多人自信心是很低的,特别经过一番生活折腾,尝到一些生活的苦辣酸甜,有人就自惭形秽起来。还有的人竟然学会如何自己贬低自己,以此来预防生活的失败,他们认为,自信是一种危险的品质,人越自信,就越容易碰钉子,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最好是夹着尾巴过日子。

还有的人,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因为大人们总是这样训斥他们:瞧,你这个笨蛋,傻瓜,窝囊废,将来顶多是个扫大街的!久而久之,他也就真的认同了这些话,以后稍微碰上个小失败,他就会这样宽慰自己:反正我从小就是一个笨蛋和窝囊废,怎么能异想天开呢?

我站在河边,任由清凉的风吹拂着全身。清风在源源不断地吹着,时而缓,时而急,透过衣服,一直渗入我的内心,使我不由得也变得轻飘飘的,仿佛我已经被它所征服,成为它的俘虏。不过我已经和风融合在一起,也成为自由束得风了,我尽情地飘呀,飘呀,越过高山,越过大海,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过去。
  岳阳楼上,范仲淹正在把酒言欢。他虽然在政治上失意,惨遭贬谪。尽管他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他却不像迁客骚人一样,借酒消愁,反而是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欣赏美景。还挥笔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这正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范仲淹自己认为自己还有能力回到朝廷,有能力为百姓作主,只是迟早罢了。正因为也有了这种自信,才使他从失败和灰心中苏醒过来,内心振作。自信的风唤醒了他的颓唐,他也在自信的风中吟唱。
  转眼我又回到了更久之前,来到了乌江边。楚霸王正站在江边,仰天长叹;随即拔出宝剑,这把曾经取下无数首级的剑,如今架在了项羽的脖子上。一刹那,血染红了乌江水,威风凛凛的楚霸王倒在了呜呜的风中,正如当初他在风中起义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只有呼呼的风声。楚霸王在乌江自刎,使因为他没有自信。他没有自信在失败后振作起来,没信心再去领导江东子弟去打天下。他的结局使可悲的。同样在风中,他在自信的风中崛起,在自卑的风中逝去,多少令人叹息。
  忽然,一阵寒风罢我从以前带回到现实中,我又变成了原来的我,但我却从中若有所思。自信,对于一个人来将,是多么的重要呀?自信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医治被失败伤害过的心灵,更像是一阵清风,吹开云层,吹散烟雾,为人生的前进方向开辟道路。
  自信的风,可以呼唤人们消沉的斗志,例如李太白;可以安抚受伤的心灵,如苏轼、辛弃疾;可以引导人们向成功的方向前进,例如成吉思汗、毛泽东
  总之,人生不能缺少自信的风,正如汽车不能没有轮子,飞机不能没有翅膀。要时常沉浸在风中,让它来为人生补充动力,鼓舞你永远直前。当你遭遇挫折时更应该去吹吹自信之风,静下心来,重新振作。永远要铭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uowen/jingpin/18276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关于信箱上的油漆印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