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2-11-08 13:26:0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总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寞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8. 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

C.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D.格物致知揭示了理学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面。

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D.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10.杨万里对月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8.C。(文中说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从同时而等词语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同时由人生哲学的范畴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

9.D。(A项,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不是都注重认识论的研究。B项,文中说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不能说物是一致的。C项,颠倒主客体,杨万里的诗歌是通过意象来揭示自然,而不是相反。)

10.(共3分)①杨万里笔下的月情态各异。(1分)②扩大了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1分)③丰富了月的动态美。(1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8293.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