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斯文”的渊源与意蕴》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5-10 21:14:08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认。与于斯文更是意指要继承周朝开国之君的遗志,顺应天的意愿。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和君王谋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道在于文,斯文就在其中。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一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自此,兴斯文成为这一代儒学大师的理想和使命,四书五经也就成为南宋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书目。

(选自邬大光《斯文的渊源与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论语》记载之前,中国并不存在斯文这一说法,经过孔子的有关论述,斯文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

B. 孔子的言论表明天道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天道是斯文极高的内涵,而朱熹则认为斯文就是道,礼乐制度就是其载体。

C.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斯文既是当时士子心中的理想追求,也是君主借以达到治国安邦最高境界的极其重要的谋略。

D. 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毁灭斯文,斯文却随着六经的传世而得以延续,到汉朝大儒董仲舒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隋书经籍志》认为,经籍是机智神明的高妙旨意,也是圣者的才能智慧,有着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等作用。

B. 隋朝延续了儒家经典,形成斯道即斯文的认识,而,道在于文的意思是斯文就在其中,因此典籍被看做文化遗产。

C. 由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都需要斯文,斯文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然而到了三国和南北两朝却变得斯文扫地。

D. 汉朝的董仲舒对儒家的推崇,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正统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斯文成为大儒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帝纪赞》中关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记载,已经充分体现了斯文的广泛性,即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

B. 斯文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话、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风俗、治国家,一般借助教化这些都显示了斯文的意蕴。

C. 到了唐宋时期,斯文迎来转机,经过宋代的大儒周敦颐、张载等人的阐释和弘扬后,南宋后儒生学子都以四书五经为必读书目。

D. 斯文渊源于儒家,其意蕴的丰富与发展也跟儒家有着内在的关联,以程颢等为代表的宋儒对兴斯文有着相当高度的自觉。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C(表述有误。原文说斯文被视为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而非选择项表述的君王借以达到治国安邦最高境界的极其重要的谋略)

2.B(强加因果。选择项所表述的斯道即斯文的认识,而道在于文的意思是斯文就在其中,并非典籍被看作文化遗产的原因)

3.A(程度失当。选项所说的已经充分体现了斯文的广泛性,和原文说的从某个程度说,程度不一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55711.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斯文”的渊源与意蕴》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