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不识 台湾张晓风》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 时间:2023-04-13 21:04:57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稿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答案】(4分)(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分)

(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个句子从手法上来看,呼噜呼噜运用了象声词,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内容上看,父亲能够这样形容香椿的腌制,足见父亲内心里对这些能代表故土的生活细节有着一种亲切,表明父亲对故土难以忘怀,时时思念。第二个句子,从手法上看,用了三个省略号,而省略号的一个作用是表示说话内容有所省略,意犹未尽,还有一个意思便是表示声音时断时续;从内容上看,时断时续的声音,符合年老的父亲人物特点,也写出父亲对孙中山先生诉说不尽的缅怀和敬仰。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答案】(4分)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每点1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 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父亲上学读书时一心苦学上进,宁可走远路上学,只为了能背书,可分析出父亲的好学上进;进时想念老家,感叹台湾的东西没有老家的好,可分析出父亲怀念故土;对孙中山先生生死追随,死心塌地,可分析出他对人对事死心塌地;父亲为人耿直,被称为杠子手,但他却对一只小鸟生出慈柔之心,可分析出他性格能够变通。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答案】(6分)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分)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是探究性题目,注意要从表达主题的角度、行文作用的角度、吸引读者的角度思考。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作文中起到了某种作用(如做线索),可以有效吸引读者,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好的题目,反之则是应该否定的题目。一般来说,这类题考生可以答现在的题目更好,也可以答原来的题目好,但无论认为哪一个题目好,都要写出充分的理由来,要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本题建议答原题目好,因为从整篇文章来看,写的是自己对父亲的认识逐渐加过程,所以不识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由不识而识,突出了对父亲情感加过程,有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回忆父亲则是一个太过寻常的题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rob.com/zhuanti/ydlj/4870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不识 台湾张晓风》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